刁寒黃兒是陜南規模較大的劇種,僅次於路楠秦腔。音樂劇唱腔與皮黃體系中的各類劇種基本相同,以“Xi皮”和“二黃”為主要唱腔,與京劇接近。“黃兒”的起源與湖北的“黃岡”、江西的“宜黃”、安徽的“石牌”不同,但與陜西有直接關系。據安康漢劇歷代藝人說,黃兒是在當地方言“黃強”的基礎上,受南北戲、兄弟戲的影響而發展演變而來的。所謂“黃腔”,原指陜南的“出格”和“變調”。這樣看來,“黃兒”可能就是西洋秦腔所需要的“變調”的意思。漢水流域有句古話“兩湖寫‘嶽’,梆子跟上胡吵”。黃兒的名字或與之相對應。至於有人把“黃”寫成“春”,是不是因為他曾經用笛子和嗩吶伴奏,還有待考證。清代未央劉谷余、蒲城張東柏、民國富平王紹友、贛縣等前代學術研究相繼考證,均被稱為黃乃“琴彈古調新聲”。這種說法有其道理。它雖隨西皮腔東傳,但其源頭屬於江漢流域的隴東腔和西秦腔的早期分支,與現在的梆子秦腔同源,清中葉秦腔、刁寒腔和細調的藝人同臺演出,使之成為可能,從而進壹步豐富和發展了梆子秦腔。
2.經典曲目:
刁寒黃兒的劇目豐富多彩,藝人中早有“唐人三千,宋人八百,田史列傳無數”之說。除了衰落時期大量失傳外,已知的傳統劇目只有1400部或500部。其中轉寫全劇和折子劇937部。材料從古代傳說到明清故事,就像壹部“中國通史演義”。對於如此浩如煙海的劇目,藝術家們習慣謙虛地稱之為“三部半戲”,即《本尊》、《萬國》(八十余本)、《壹書》、秦漢三國(約120本)、隋唐至明清的《壹書》(含四百余冊、折)。在藝術風格上,喜劇和悲劇相結合,文人劇和武俠劇並重,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為主,整本書和叢書多。特別是文藝劇,特點是歌詞復雜,個頭大,技巧專業。其中《煉石補天》、《曹劌之辯》、《催發北海》、《入贅妹之喜》、《黑逼宮》、《嘗百草》、《女界牌》、《聘三寶秀才》等200多個劇目,是陜西黃兒獨有的不可多得的劇目。從曲調來看,陜西的西皮戲比武漢的更重要。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後改編和移植了《窮恨》、《紅娘》、《京華四十天》等200多部圖書和歌劇,創作和演出了《紅珍珠》等壹批現代歌劇,為黃兒戲劇增添了壹批新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