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服從漢代開始用於宮廷服飾,壹代又壹代,官服的樣式也在不斷變化。漢代的長袍是用深衣做成的,唐代的,明代的,都是典型的寬體長袍。大多是知識分子和統治階級穿的,久而久之就成了時尚。袍服因此代表了不從事生產的上流社會人士和知識分子的壹種休閑生活。寬衫大袍,贊服腰帶,逐漸成為中原服飾文明的象征。漢唐時期尤為興盛。
在遼、金、元、清時期,合身的長袍和衣服曾在服飾中占主導地位,盡管它們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心胸寬廣的過程或趨勢。由於清朝持續時間最長,相對穩定,長袍被視為清朝的典型服飾,導致了旗袍是旗手長袍的誤解。許多旗袍公司和企業錯誤地宣傳了這壹觀點。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祖入關,定都北京,然後統壹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定,兵役制度的改革開始實施。至此,傳統的戴冠服幾乎完全禁止穿了,據說幾千年來上衣和下衫的服飾造型只保留在漢族婦女家裏的衣服裏。男女在慶典場合都要穿長袍,長袍有很多種,包括宮廷長袍、龍袍、繡袍和常服長袍。
清末八旗女子穿的長袍寬大寬大,線條挺拔硬朗,長至腳踝。“元寶領”應用廣泛。領高蓋住臉頰,觸及耳朵。袍上繡有各種圖案,領、袖、翻領、領有多個寬滾邊。鹹豐、同治年間,鑲卷達到了頂峰,有的甚至整件衣服都鑲卷了花邊,以至於幾乎很難辨認出原來的材質。袍服的裝飾達到了頂峰。此時,清朝正試圖挽救自己的危亡。清朝洋務派提出了“中學為師,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出大量留學生留學。在中國,學生最早出現了西式學生衣帽禮服的輸入,為評判美提供了另壹種參照系,直接影響了社會著裝觀念的改變。以後旗袍演變成壹種融合中西風格的新樣式,其受西方影響的變化可以說是開端。
1911辛亥革命的突然爆發,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掃清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拋開了傳統苛刻的禮教觀念和風化觀念,解除了服飾制度上等級森嚴的各種橘子。服裝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轉型已經水到渠成,旗袍也因此卸下了傳統的沈重包袱。老式的長袍被拋棄了,新的旗袍在亂世中開始成形。
此時時尚中心早已從蘇州、揚州轉移到上海。上海也是女性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家競相創辦女子學校,掀起了女權運動的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風氣,清理了服飾化妝上的陳規陋習,趨向簡潔,色彩上力求典雅,註重體現女性的自然美。旗袍最初是以背心的形式出現的,長到腳背,加在短外套上。後來長馬甲改成了無袖款式,成了新旗袍的雛形。據說最先走紅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的第壹個俑。當時,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征和時尚的先鋒,甚至是打扮成女學生的名人和時尚人物。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時期。此時改良後的旗袍在結構上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加合體,成為近代中國女性的標準著裝,並被正式確定為民國時期的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