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河南的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河南的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河南端午節的習俗越來越豐富多彩。有壹首民謠說:“五月五日,麥子熟了,包粽子過端午節。”說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節的壹項重要民俗活動。從形狀上看,其他省市有包餃子、牛角餃子、錐形餃子、菱形餃子、桶形餃子、稱重錘形餃子、九角餃子,而河南以牛角餃子為主,有三角和四角。

河南為什麽要包餃子?據說,在屈原第壹次投河自盡後,每年的五月五日,也就是屈原逝世的紀念日,人們都往河裏扔米以紀念屈原。壹天晚上,有人夢見屈原面黃肌瘦,趕緊上前詢問。原來,人們扔進河裏的米被魚、龜、蝦、蟹吃了。屈原沒有食物充饑,所以日漸消瘦。他琢磨著怎麽防止魚、龜、蝦、蟹吃米飯。屈原告訴他,如果把大米用竹葉包起來做成尖玉米(也就是粽子),魚、龜、蝦、蟹都會以為是菱角,不敢再吃了。當這個人醒來時,他把這個夢告訴了他的鄰居。在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按照屈原在夢裏說的做了。不久,屈原給了這個人壹個夢來感謝人們給了他粽子。後來,人們就這樣做了,逐漸形成了包餃子的習慣。

“五月有午後陽光,餃子油條泡雄黃。”在端午節期間,河南人不僅吃粽子,還吃油炸食品。油條、油條、麻葉等。都是人們經常做的油炸食品。在眾多油炸食品中,糖糕、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節日食品。

在端午節,有些人非常講究吃雞蛋。端午節的早上,家庭主婦們把雞蛋煮熟,在孩子的肚子上滾幾圈,然後去殼給孩子吃。據說這樣可以避免孩子的災難,孩子以後也不會肚子疼了。

受“五月五日為兇日”這壹古老說法的影響,端午節有許多消災防病的民俗。這壹天,河南家家都有摘掛艾的習慣。當太陽還沒有升起,中原城鄉還籠罩在晨霧中的時候,農民們就帶著露水上路了。據說日出前的艾草清涼,可以辟邪。日出後的艾絨是熱的,容易招來邪靈,所以人們要在日出前上山采集艾絨。

在河南南部的壹些地方,人們要在日出之前從井裏和河裏打水,用井水和河水洗臉做飯。傳說月宮裏的嫦娥晚上把杵藥灑到井裏和河裏,用這水洗臉做飯能治百病。

說到喝雄黃酒,人們馬上會想到《白蛇傳》的故事,還有徐賢讓白娘娘喝雄黃酒,讓白娘娘在端午節露出真面目,把徐賢嚇死的民間傳說。不過現在喝黃酒的人少了,大多用雄黃酒擦耳朵鼻子肚臍。據說這樣可以避瘟疫,殺蜻蜓,防蛇蠍子,防毒癤子。

此外,端午節抓蟾蜍的古老習俗在河南農村仍很流行。人們認為蟾蜍劇毒,能清熱解毒,尤其是端午節抓的蟾蜍毒性最大,質量最好。人們把蛤蟆眼水泡裏的毒汁擠出來,和面粉混合,搓成條狀,曬幹備用。還把元寶墨放進蛤蟆嘴裏,掛在墻上,曬幹就成了中藥,叫蛤蟆墨。人有壞疽,用這種墨水畫個圈,病情就會得到控制。正是因為這個習俗,這壹天的癩蛤蟆特別難抓。人們都說它是“神蟲”。這壹天人們害怕被抓,紛紛躲藏起來。所以民間有“大腹便便的蛤蟆躲端午節”的說法。

端午節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大人給他們穿上五毒的肚兜,黃色的繡花鞋,手腳五色線,脖子上掛著精致漂亮的香囊。它們神氣十足,在人前人後嬉鬧。孩子是女性的理想典範。當孩子穿戴整齊,在眾人面前炫耀母親的針線活技藝時,女性獲得了極大的心理安慰和滿足。這些凝聚著母愛的兒童裝飾品,為傳統的端午節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 上一篇:贊美黨的古詩詞
  • 下一篇:滿族傳統小吃綠豆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