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浙江樂清有什麽習俗?

浙江樂清有什麽習俗?

1.南嶽燈會

東海附近的南嶽鎮有“正月十五做龍燈”、“十五過元宵”、“二十熄燈”的傳統習俗,期間會表演高蹺、擡亭子等民間技藝。在這些活動中,“洋油炮”成了必須。據了解,該地區踩高蹺、擡亭子的習俗始於清末(略晚於蒲圻鎮)。但“洋油炮”是80年前從臺灣省引進的。

在1923裏,有壹位吳玉平先生,他是南嶽興三村的壹位善於做生意的店主。他得知大陸和臺灣省可以通航,於是聯合幾個村民買了壹艘載客量1000多的“金萬泰”號貨輪,經常往來於臺灣省基隆市,做大米、鐵板、紅(白)糖、煤油的生意。每次到臺灣省都要裝卸好幾天,夥計們也多次遇到臺灣省居民熱鬧的節日習俗。其中,該輪員工吳冬乃對臺灣省民眾節日活動中的“洋油炮”很感興趣。他多次登岸仔細觀看,掌握了“洋油炮”的構造和操作方法。

“洋油炮”的結構是壹根長2米、直徑約14厘米的竹筒。裏面裝的是外(煤)油,嘴裏緊緊塞著棉球,後面挖了個小洞點燃噴發。它是壹個簡單的手工制品。他看在眼裏,想在心裏,覺得為什麽不每年分發外國的油炮為家鄉南嶽增光添彩。那年年底回國後,他自己試制成功了壹門“洋油炮”。後來,他和其他人收集竹子,制作了幾門“洋油炮”,並在正月的龍燈節上表演,為家鄉的節日增添了熱鬧的氣氛。人們都鼓掌稱贊東奶公為家鄉做了好事。

此後,南嶽每逢元宵節都有“洋油炮”的獨特表演。所以現在人們說南嶽燈會的“洋油炮”也是傳統的民間技藝,是董乃公從臺灣省帶來的。

2.樂清豆鴿

鬥歌又名杜歌、堆白、口白、文博臺,是樂清民俗文化的壹朵奇葩,其口音只配樂清話(西鄉)。

戰鬥歌曲的形式,有東西兩站,相距四五米,兩人對唱。西邊的那個叫站臺,東邊的那個叫站臺。在臺上坐壹個(壹個晚上或壹個下午)唱到最後,陪臺壹個小時,由趙千孫和李輪流唱。每次比賽開始,先唱民歌,這叫“有民歌帶路”;唱完傳書,所有題目都是伴奏臺先給的,都是伴奏臺給的。唱歌的時候,鼓聲會增強氣氛。唱完壹句,鼓敲五下:“咚,咚,咚”,就像傳統戲曲的門。民謠是四句壹段,每句話七個字,也可以例外;傳書不受唱段限制,可以隨意發揮。但大家都要順著“打”的意圖,往往言劍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打到不知東方之白。

民謠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藝人靠自己的才華,找到奇奇怪怪的詞和詞組取勝。但壹定要通俗,押韻,字字清晰,唱的時候通俗易懂,好聽,緊緊抓住觀眾的心弦,充分展現豆歌的獨特風格和優勢。

民歌的內容壹般描寫風景、風俗、地理,還有唱詞、科技、時事等。

  • 上一篇:法國的禁忌
  • 下一篇:混動車和普通汽車保養有區別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