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幾千年前沒有信史的文化時代到商朝、西周,再到戰國、先秦,關於龍形象的器皿、紋飾壹直層出不窮,有翼、有翅、有角、有角,更有良渚文化的獸形龍、茶海遺址的蛇形龍,形象也各不相同。所以有學者認為,龍的起源和來源是眾多的。
西漢時期(包括王莽時期)的龍形象細長如蛇,尾部無尾無鰭。頭部像鱷魚,全身細長。有兩種:有翼和無翼。有些角像角,細長,前端略彎。上下頜長度相等,上下唇分別向上下卷。有兩種翅膀,翅膀是鳥形的。動物的腿,又短又粗。腳分獸腳和鷹腳,三趾。
東漢時,龍粗壯,虎形,尾鰭分明。角像角。角下有突緣,頂端向前卷,有的類似鹿角。而且都有翅膀。動物有長腿。以老虎形象為主,其他動物形象為輔。
建安至魏晉(十六國時期)龍身細長,虎形,體尾分明。頭角略像鹿角。翅膀分兩種,翼龍還是鳥翼。腿是動物,長。
南北朝至隋朝,龍細長,虎形,尾分明,頸背部有火焰環。龍翼還有兩種,絲帶翼和鳥翼。它漂浮在四肢上,有長長的動物毛發。
到了唐宋時期,體厚而豐滿,又回到了蛇身。身體和尾巴沒有分開,從背部到尾巴都有鱗片。在宋代,尾巴上有壹圈鰭。吸收了獅子形象的特點,圓潤豐滿,有後腦勺。叉狀鹿角出現於唐代,早期略似鹿角。上唇很長,頂端尖,下唇很短,不再向下卷曲。龍翼都是帶狀的。四爪足出現在宋代,後肢和尾巴經常交叉盤旋。
雖然“龍”在英語中壹般翻譯為“龍”,但歐美西方文化中的“龍”除了在外形上有壹些相似之處,在背景和象征意義上與中國傳統的龍有很大的不同,但也不僅僅如此。
在基督教普及之前,西方的“龍”壹直是維京人、凱爾特人和撒克遜人的國家象征,這和東方的龍沒什麽區別。隨著基督教勢力的壯大,龍和蛇的負面含義被放大,在《新約啟示錄》中被描述為邪惡的“古蛇”、“魔鬼”、“撒旦”。從那以後,西方的龍經常被等同於邪惡。
西方龍
但是西方的龍和東方的龍的區別不僅僅是善惡的區別。正如毛主席和其他偉人所說,“好與壞,善與惡,同時存在於壹切事物之中,就像壹個硬幣的兩面。”
目前全世界已經有更多的人認識到了這壹點,所以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或絕對的壞,對好或壞的判斷往往與法官自身的立場有關——這就是辯證思維。雖然沒有確切可靠的證據證明客觀世界中確實存在龍,但在人類留下的傳說中,顯然是符合辯證法的。
國內有學者提出將“loong”的英譯改為發音與漢語接近的“Loong”,但並未得到廣泛認同。歐洲人和美國人習慣稱龍為“中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