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人。介子推在逃離晉國公子重耳期間,跟隨了重耳19年。重耳逃離衛國時,肚子餓了,於是介子推從他的大腿上割下壹塊肉,煮成湯給重耳吃。重耳很感激,吹噓介子有“削股為妳服務”的優點。當重耳回到晉國時(不晉文公)和獎勵他的隨從,他只忘記了推介子。介子推著母親,進入綿山(今山西介休縣)隱居。晉文公醒來後,親自前往綿山要求面見介休,但介休拒絕見面。晉文公決定放火燒了森林,認為這樣做,孝順的介子推會出來,以挽救他母親的生命。不料介子推寧死也不出山,抱住母親在壹棵大樹下燒死。晉文公將他葬在綿山,並將綿山改為界山。同時告知全國,介子推忌日禁止生火做飯,這壹天只允許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由於寒食節正值春末,室外空氣清新,景色宜人,是郊遊的好日子。古人非常重視這個節日。這壹天,無論官民,家家禁火,家家吃冷食。現在寒食節不時興了,自然和清明節融為壹體。
今天是寒食節,大家都沈浸在節日的氣氛中。但是,我家這個寒食不壹般,差點燒了幾百棵大樹。
下午的時候,爺爺叫上我,我的姐姐和哥哥,帶著鏟子和紙,給陵墓加土燒紙。壹路看著身邊綠油油的麥苗,享受著美好的春風,我和哥哥壹路吵吵鬧鬧,很快就到了陵墓。我們學著爺爺的方式,壹點壹點的把墳頭上的土鋤成屋頂狀,尋求壹種美。畢竟我們沒有力氣打,長時間不下雨,鋤地也要費點勁。我們只等爺爺把表面的幹土去掉,下面就濕了。這之後沒多久,在爺爺和我們的努力下,墳墓壹個壹個的翻修了。這項工作完成後,我們按墓紙,設置桌子,並開始燒紙。先畫個圈,然後,擺好元寶,開始燒。
突然壹陣風把未燃盡的紙吹到了森林的邊緣。現在天氣幹燥,地上的枯葉馬上燃燒,面積不大,只有壹小塊。看到這壹幕,爺爺說:“妳要用樹枝把火降下來,快撲滅。”我拿起壹根樹枝抽了根煙。火勢順著風,很快蔓延了五六米。火勢變得越來越嚴重。爺爺只好讓妹妹先把紙燒了,用鏟子把火撲滅。為什麽火勢隨風越來越難控制?不管我們怎麽努力,還是無濟於事。幸虧爺爺急中生智,用鐵鍬把幾十平米的火場圍了起來,挖了壹條50厘米寬的隔離帶。我拼命地把身邊的枯葉推到遠處,這是唯壹拯救了剩下的幾百棵樹的東西。然而,經過這壹番打掃,我已經成了壹個“煤礦工人”,房間裏的水有壹部分被烤化了,我立刻就渴了。
經過這次“災難”,我突然意識到,傳統的祭祀方式真的需要改變了,尤其是春夏兩季的節日,天氣幹燥,風力大,很容易引發火災。我們以後用祭花等方式來表達懷念不是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