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春節是我國的古老節日,位於四大節之首。它是由上古“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的壹種風俗節日。《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期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這壹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預示著春天和希望的來臨。主要習俗有:清掃祭祀、貼春聯、貼窗花、貼福、貼年畫,吃年飯、除夕守歲、放爆竹、拜年,以及過元宵節、鬧花燈等。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2.壯族: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壓年飯”。還有的包制壹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大年初壹天不亮就起床,穿新衣、放鞭炮迎新,婦女則爭著到河邊或井邊汲新水,開始壹年的沸騰新生活。
3.回族:回族人對春節非常重視,但是回族人的春節並不是我們的春節,而是開齋節。是回族人民壹年壹度最盛大的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在伊斯蘭教歷的10月1日。主要禮儀有:忙食壹物。穆斯林於該日晨禮後速進少許飲食,以示戒滿,向真主感恩之意。交納開齋捐。施舍,或扶助貧困,或交於清真寺。舉行會議。這天上午,穆斯林沐浴盛裝,心口默頌贊詞,聚集在當地最大的清真寺內舉行規模盛大的會禮儀式。
4.滿族:滿族家庭過春節的內容與漢族大體相同,將春節稱為“過年”。但在滿族聚居地,尤其是重傳統的滿族家庭裏還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年前,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壹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正月十五鬧燈會。
5.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春節是諾魯孜節。“諾魯孜”壹詞來自古伊朗語,意為“春日雨”。相當於漢族的春分。相當公歷3月22日,諾魯孜節,是為進入春耕生產做準備的節日。故而“諾魯孜”節也叫迎春節。這天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裝,各家的家長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起壹堆松柏樹枝,將冒煙的樹枝在每人頭上轉壹圈,預祝他們在新的壹年平安快樂。然後,家長要把冒煙的松枝帶到牲畜圈門口,讓畜群從煙上通過,祈求新的壹年,牲畜膘肥體壯,迅速繁殖。
6.苗族: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多數地區是“歲首以冬三月,各尚其壹。”歲首即每年的開頭,也就是指過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臘月。近年以來,多數苗族過年改在正月過年,過春節,但苗族的過年習俗習慣仍然保持不變。如殺年豬,熏臘肉,打糍粑,炒炒米,還要殺雞祭祖,“守歲”,開“財門”,敬“年神”,從初壹到初十五都要休息。舉行傳統的娛樂活動“踩花山”,“跳場”,“跳年”,“跳月”,“吃排家飯”等。苗族的過年習俗娛樂活動稱“趕年場”,主要內容有打秋千、百獅會、玩龍燈、唱花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