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欄:主圖+清明節節日概念。
主題: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壹。《歲時百問》中有壹段記載:“此時萬物生長得幹凈明亮。所以叫清明。”此外,清明節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壹年中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主要以祭祖和掃墓的形式出現。
第二欄:清明節的傳說和起源。
清明節始於周朝,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用“清明”二字來慶祝洪水已除,天高雲淡,天下太平。但此時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春光明媚,春光迷人,春光漸逝,陽光明媚,萬物復蘇,正好適合春遊踏青,所以清明踏青的習慣始於唐朝那個時代。
因為春回大地,春天溫暖多雨,特別適合農耕。古代農耕有諺語:“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種樹不如清明”。後來,清明節開始作為壹個節氣,發展成為壹個遠足和農耕的好時機。
但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接近,寒食節是人們祭祖的日子,後人將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並為壹個節日,所以清明節期間不準吸煙、祭祖、掃墓,只吃寒食。它給清明節增添了許多意義和生活情趣。
第三欄:清明節——我們有什麽節目?
壹、清明節祭掃掃墓
俗稱上墳,是祭祀已故親人和革命烈士的活動。按照舊時的清明習俗,人們掃墓時,帶著煙酒、糖果、糧食(多為主食)、紙錢等物品到墓地,給親人的墳墓獻上食物,將紙錢焚燒,清除墳中雜草,培土新土,折幾根鮮樹枝插在墳前,然後磕頭祭拜,最後吃酒吃菜回家。
第二,清明節節日郊遊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在每年陽歷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是春光明媚、草木蔥蘢的季節,也是人們春遊的好時節。古代春遊也叫郊遊,探春,尋春。這個季節適合參加體育活動,防止冬天的余寒對身體的傷害。除了徒步,古代還有蕩秋千、蹴鞠、馬球、插柳。
第三,在清明節放風箏
許多人喜歡在清明節放風箏。因為人們也在晚上放風箏,所以他們也在風箏下或穩風拉線上掛壹串彩色燈籠,這被稱為“神燈”,特別漂亮。傳說有這樣的習俗。在天上放風箏後,剪斷線,讓春風到處吹,可以祛病消災,祈求好運。
第四欄:清明詩賞析
哀悼日
唐杜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對不起,餐館在哪裏?牧童指著杏花村。
第五欄:我們壹起來學習清明諺語。
清明節整整下了三個月的雨。
清明難得晴天,谷雨難得陰天。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清明無雨旱,清明有雨。
清明節刮西北風的時候,那年幹旱多,黃風多。
清明北風十日寒,春霜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