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7年,隨著乾隆皇帝對外貿易只出廣東海關的聖旨頒布,清朝的對外貿易被鎖定在廣州十三行。位於珠江邊上的中外貿易場所,十三個港口擠滿了外國船只,幾乎所有亞洲、歐洲和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十三家銀行有過直接的貿易關系。
它擁有通往歐洲、拉丁美洲、南亞、東亞和大洋洲的全球貿易路線,是清政府閉關鎖國政策下唯壹幸存的海上絲綢之路。直到鴉片戰爭,十三家銀行壟斷中國對外貿易長達85年,中國對歐貿易保持100年的貿易順差地位,使得全球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
廣州的對外貿易歷史悠久,素有“千年之都”的美譽。事實上,南海縣自隋朝建縣以來,已經隸屬於廣州以西壹千多年了。200多年前成立的13家銀行,當時隸屬南海縣管轄。清朝初年,隨著來廣州的外商越來越多,許多國家在廣州設立了營業廳。外國商人來中國進行貿易或其他事務,必須通過清政府特許的“公共銀行”。這些“大眾銀行”統稱為“十三行”。
清朝乾隆年間,全國只剩下廣州是“壹站式貿易”,廣州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市場繁榮。通過十三行,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不斷出海,而從國外進口的手表、玻璃鏡、搪瓷等“洋貨”更是讓人大開眼界。
在目前留下的記載中,十三行商亭常被描述為“金山銀海,財源滾滾”的景象。從歷史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年十三行的輝煌。畫面上,各國商賈穿梭於十三行商廈中,江上萬人競馬的場面令人嘆為觀止。
擴展數據:
起始時間
自唐代以來,廣州壹直是中國最重要的商埠之壹,廣州十三行是17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壹個特殊組織。十三行營業廳集中在廣州郊區西南角,靠近珠江,這裏是繁忙的水上碼頭。
1684年,廣東政府招募13有實力的行商,指定他們在外國船只上與外商做生意,代海關征收關稅。1757年期間,清朝采取閉關政策,僅保留廣州為外貿口岸,而十三行是當時中國唯壹合法的外貿通道。
傳動機構
十三廣銀行隸屬廣東海關,其業務承包制、業務擔保制、壹般業務制、業務招攬制、公庫等運行機制,實質上是清政府確保實現以商控洋、確保稅收的方式。
承包制是指十三行商人“承包洋貨”的制度;商人保護制度規定,行商首先要對外商在中國的壹切行為負責;壹般有壹至三個首席商人,他們是商人中資本最雄厚的,負責帶領商人與外國人進行貿易;招徠業務系統是指壹筆交易的所有環節;設立公營銀行是為了規範外貿市場,掌握議價權,實現銀商利益最大化。
百度百科-廣州十三行
人民網-解讀廣州十三現代背後的“南海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