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釘子、繩子、接合劑的情況下,古人可以把六根木條交叉固定在壹起,這是巧妙地運用了榫卯結構。傳說它是魯班的發明,因此又叫魯班鎖。也有人認為,榫卯結構起源於三國時期諸葛孔明發明的壹種玩具,於是又稱之為孔明鎖。
榫卯結構是中國古代傳統土木建築工藝的壹種。中國的土木建築構架壹般包括柱、梁、鬥拱、椽子等基本構件。我國古代建築原則上都不使用鐵釘,這些相互獨立的基本構件要連接在壹起,就必須用壹種方式將之連結起來。
古人采用的方法,就是利用開鑿出來的卡榫(榫)與凹槽(卯)之間的咬合來連接穩固。簡單的“榫卯”結構,是用壹種咬合的方式把兩根木條十字形狀相交固定,卡榫對凹槽,缺缺相合,卡榫卡放在木條的凹槽裏,若榫卯使用得當,兩塊木結構就能嚴密扣合。用這種辦法,就可以把六根木條交叉固定起來了。
復雜的“榫卯”結構原理壹致,但卡榫與凹槽的組合不壹定是十字形,它可能是丁字結合、成角結合、交叉結合。高明的木匠至少要掌握幾十種不同的“榫卯”方法。
與此同理,魯班鎖的外形,在“六方鎖”之外,還出現了“十二方鎖”、“二十四鎖”等紛繁復雜的外形。運用榫卯結構建造出來的物件,結構穩定,符合現代力學觀點。當許多榫卯組合在壹起時,就會出現極其復雜而巧妙的平衡。
榫卯結構在我國著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距今約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考古學家就發掘出了大量結合完好、式樣繁多的榫卯結構遺物。我國四川酉陽有壹座建於1871年的全木古橋,長32米,橋各部分組成的聯接固定全用榫卯,至今仍發揮著作用。
距今約1000年建造於遼代的山西應縣木塔高達68米,雖歷經數次大地震以及戰火的侵襲,至今仍能安然無恙,不能不說受益於榫卯結構的穩定性。所有這些都見證了榫卯結構在古代木制建築中的神奇功能。
總結:在新世紀,魯班鎖這種古老工藝也煥發新生,在上海世博會上,我們所看到的山東館,外形就是魯班鎖,它由2016塊LED燈模塊組合而成。這些模塊分成三組,經90度卯榫起來,組成壹幅幅不同畫面。這是今人對榫卯結構的極致運用,也體現出榫卯結構常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