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流派包含:
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
特 色
楊式太極拳
地 點
河北永年人
目錄
1發展淵源
2流派介紹
折疊編輯本段發展淵源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後,深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河北完縣人(今河北保定順平縣)孫祿堂,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魁垣的師傅郭雲深,又從師於程廷華學八卦掌。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之後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壹體而創"孫式太極拳",所謂"太極腰、八卦步、形意勁"即此。 隨著歷史的發展,武術逐漸從戰場搏殺轉為體育健身,太極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極拳家在《十三勢行功歌》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極拳經過長期流傳,演變出許多流派,其中流傳較廣或特點較顯著的有以下5派。
折疊編輯本段流派介紹
折疊陳式太極拳
分老架和新架兩種,老架是清初陳王廷所編,原有 5個套路,又名十三勢,另有長拳壹百單八勢 1套,炮捶1套。從陳王廷起,經過300多年的傳習,積累了不少經驗,對原有拳套不斷加工提煉,終於形成了近代所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這兩套拳動作都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其速度和強度不同,身法、運動量和難度也不盡相同。陳式第 1路拳套現有83式,主要特點如下:①纏絲勁明顯,要求處處留心源動腰脊,用意貫勁於四梢(即兩手和兩足尖),動作呈弧形螺旋,纏繞圓轉並要做到"壹動內外俱動";②剛柔相濟,柔中寓剛,亦即能打出壹種似剛非剛,似柔非柔、沈重而又靈活的內勁;③動作要和呼吸運氣相結合,不僅做到"氣沈丹田",而且在練動作的同時進行"丹田內轉", 有時也可在呼氣時發聲(如呵、哂、噓、吹),以加大勁力;④快慢相間,亦即在動作轉換處要快,壹般行拳時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種,體弱有病者可以練高架子,青壯年體健者則可練低架子。陳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現有71式,主要特點如下:①震腳發勁的動作更多;②動作比第1路快、剛, 爆發力強;③"竄蹦跳躍,閃展騰挪"的動作較多,氣勢雄壯。第2路只適於青壯年練,流傳不廣。陳式新架套路是陳有本(陳家溝拳師)編創的,順序與老架同,架式較老架小,轉圈也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較難的動作,陳家溝村人稱之為"小圈拳",把老架稱為"大圈拳"。這種拳後來又傳至陳鑫,他著有《陳氏太極拳圖說》,闡發陳氏歷代積累的練拳經驗。陳式太極拳是古老的拳種,其他多數流派的太極拳(如楊式、吳式、武式、孫式)跟陳式太極拳有壹定的淵源關系。
陳氏太極的另外壹個分支是:中國溫縣南冷架太極拳
學太極,到溫縣,盡人皆知。溫縣太極拳系"陳家溝,南冷架及趙堡架"三個支脈。其中"南冷架"以其所蘊含的中國太極傳統哲學文化的深奧,古風濃郁,架式的純正內家拳。南冷架壹直為嫡傳功夫,在第四代嫡傳南冷太極功夫大師,秦毅風的改良修正了古傳太極的繁雜,使南冷太極更加突出實戰的作用。南冷太極,發勁呼呼生風,招招有法,式式嚴謹,氣血貫通,剛柔並濟,堪稱太極拳家族中最具古法韻味,遙接高風者,高屋建瓴。
"南冷架"嚴格按照古法走經絡,行氣血,調五臟,促代謝,鼓蕩真氣,強筋壯骨。對敵實戰搏擊,則攻防兼並,長於"四兩撥千斤",周身勁氣,勁若纏絲,綿綿不絕,認真習練2--3年,功力漸深,猶如"臨深淵履薄冰而氣定神閑,激水中流而心有大荒"之神妙體會。
折疊楊式太極拳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 ~1873),酷愛武術,向陳家溝陳長興學習太極拳,學成返裏傳習太極拳,因他能避開並制服強硬之力,當時人稱他的拳為"沾綿拳"、"軟拳"、"化拳"。楊露禪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貴族多向他學習。他武技高超,當時人稱"楊無敵"。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在觀看楊露禪與人比武後,對大臣們說:"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猶太極之渾圓壹體也。"為楊露禪親題的對聯:"手捧太極震寰宇,胸懷絕技壓群英"。後來,楊露禪根據實踐,不斷發展已有拳架,又經其孫楊澄甫壹再修訂,遂定型為楊式大架太極拳,由於練法平正簡易,故成為現代最為流行的楊式太極拳。楊氏祖孫3代,在北京負有盛名。楊露禪有三子,長子鳳侯早亡,但留下壹支,在河北邢臺地區有傳,次子楊班侯和三子楊健侯,各有所長。班侯脾氣火暴,偏重太極拳的技擊作用,實戰中下手較狠,"出手見紅",在京都留下"拳打雄縣劉"、"擂打萬斤力"等佳話,承父"楊無敵"之稱號,在北京名噪壹時,有"楊露禪闖天下、楊班侯打天下"之說,為太極拳在高手如雲的北京樹立了威名,並繼而推動了太極拳在全國的快速普及和傳播。但因出手打死洋人,無法再在北京而返回鄉裏,所以傳博範圍不廣,實為憾事,目前聞者有永年廣府有班侯架、河北齊德居的八十壹式大功架傳承。健侯性格溫和,更重太極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眾多,所傳為中架,當今流傳的太極拳大多數為健侯壹枝。1928年後,健侯之三子楊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漢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傳於全國各大城市。楊式大架子的特點是舒展簡潔,動作和順、輕靈,剛柔內含,輕沈自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絕,鍛煉步驟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能自然地表現出氣派大,形象美的獨特風格。其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學拳者不同年齡、性別、體力條件和不同的要求適當調整運動量。因之,它既適用於療病保健,益壽延年,又適用於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提高技術,適應性廣。因此,楊式太極拳是流傳最廣的太極拳,據統計,全球有三億人在習練楊式太極拳。1956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國家體委組織創編了24式簡化太極拳。1957年根據楊式太極拳整理成《太極拳運動》(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楊式太極拳》壹書。楊式小架太極拳和二路炮錘僅在少數傳人中練習,主要強調技擊作用。 經過多年發展,楊式太極拳功法體系完整,理論著作浩如煙海,汗牛充棟。楊澄甫有五大弟子,號稱五虎將:傅鐘文,褚桂亭,田兆麟,陳微明,武匯川。
折疊吳式太極拳
滿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興人,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大架子,後來拜楊露禪次子為師學小架子,以善於柔化著名。其子始從漢族改姓吳,名鑒泉。吳鑒泉繼承和傳授的拳式連綿不斷,不縱不跳,適應性較廣泛。由於吳氏對拳式有所修改,後人就稱之為吳式小架子。成為現代流傳較廣的吳式太極拳。 吳鑒泉在北京、上海傳拳較久,他打拳式正招圓,舒松自然, 雖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1958年曾出版《吳式太極拳》壹書。
折疊武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後又學新架太極拳,並在舞陽縣得《太極拳譜》,於是以練拳心得歸納鍛煉要領為《身法十要》。武式太極拳特點為身法謹嚴,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虛實分明,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用動作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出手不過足尖。武式太極拳於民國初年傳入北京,後又傳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極拳》壹書。武式太極拳葛順成傳人的說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終身不仕。陳家溝陳氏族人在永年縣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產。武禹襄見陳氏族人練習壹種高明的拳術,非常喜愛,但因自己身份、地位問題無法去拜師學藝,於是委托同鄉好友楊露禪(已有相當高的武功基礎)赴陳家溝,拜陳長興為師學藝,回來後交給自己,自己則出自供養楊露禪全家。楊露禪先後三赴陳家溝學藝,每次回來都對武禹襄傾囊以授。最終武禹襄還不滿足於楊露禪所學,親赴陳家溝請教。陳長興當時已年邁,介紹他去陳青萍處學拳。後果有大成。而從李亦畬的著作,武禹襄是因公到趙堡,壹月即回。可見武還是主要從楊處習得太極拳。武禹襄的主要傳人早期有楊班侯(楊露禪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學文,後武藝大成,遠超其文化水平),還有自己的兩個外甥,人稱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傳郝為真、葛順成等人。郝為真武藝最高,他的拳佳經其後人修改後被國家定為武式太極拳標準拳架。葛順成等人傳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風格。
李聖端、陳蘭亭、郝中天、鄭月南、王老延、陳固安、吳文翰等都是武式太極拳高手。
折疊孫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完縣人孫祿堂,酷愛武術,先學形意拳,後學八卦掌,勤學苦練,功夫深厚,民國初年始跟郝為真學武式太極拳,參合各家之長,融會貫通,遂創孫式太極拳,並著有《太極拳學》。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舒展圓活,動作靈敏,轉變方向時多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1957年曾出版《孫式太極拳》壹書。
折疊簡化太極拳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推行的簡易太極拳套路。為了便於在廣大群眾中推廣太極拳,1956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刪去繁難和重復的動作,選取24式,編成"簡化太極拳"。20多年來﹐簡化太極拳已盛行於國內外,深受人們喜愛。《簡化太極拳》的掛圖和書籍出版了數百萬冊(張)。僅北京壹地,1980年就建立了 140多處太極拳輔導站,舉辦過 800多期太極拳訓練班﹐參加活動者達 4萬人次以上,這些輔導站傳授的主要是簡化太極拳。
為了滿足群眾練拳的需要,中華人民***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在1979年又在楊式太極拳基礎上,吸取其它各式太極拳之長,編成"48式簡化太極拳"。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永年縣的楊振河和韓會明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太極拳,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嶽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壹詞 源出《周易。系詞》:"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 壹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