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是歷代發展過程中的連續性因素,是相傳至今仍然存在的東西,是社會生活傳承中生生不斷的連續體,是壹個有***同基礎的變突鏈。
現代化應當包括經濟的工業化、政治的民主化、精神生活的世俗化、教育的普及化、社會組織結構功能的專門化、個人的普遍成就和社會成員的自由流動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轉型現代化的實質在於,它是壹個普遍的公***利益與特殊的個人利益相統壹的新的社會結構,前者維護著社會的公平和穩定,後者保持著社會的效率和活力。
縱觀中國社會轉型以來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路程,期間雖不乏偏激之處,但總的說來人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是越來越深刻。晚清以後,中國社會開始醞釀轉型,正宗儒學派與儒學修正派對立;封建帝制解體後中國社會轉型進入全面失範的時期,中西互補論與部分西化論對立;中國社會轉型的政治強力整合時期,中國本體論與全盤西化論對立;今天,人們對傳統的認識已朝著更客觀、更全面的方向邁進。
傳統包含著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完善自身過程中凝結成的人類壹般經驗和模式是歷史久存的積澱,是深藏於人們行為之中的穩定的心理結構。
這些是人們應對自然、溝通人群、保持自我的長期有效的東西。這便是傳統的永恒性。同時,傳統中也包含著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完善自我過程中的各個特殊的內容和方式當遇到新的環境、新的問題,都必然會超越傳統的規則,背離傳統的標準,以這種傳統的變體去滿足新壹代人需要,實現他們設立的新目標。這樣,傳統就有了新積澱,有了新的發展,這即是傳統的時代性、二重性所造成的復雜性,要求人們必須謹慎對待傳統。
傳統是不死的民族精神,它規範著人的思維方式,影響著習俗和審美情趣,規定著價值取向,體現著人們的終極關懷。
正是在這樣的傳統中,我們才找到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結合點。由此提出:我們要做的工作是要具體分析傳統的內容。看其中哪些是可以借助的,哪些是需要改造,在改造中借助的。這個過程不是非白即黑、非黑即白,而更多的是表現為亦此亦彼、亦黑亦白的灰色過程。只有通過這種灰色的洗禮,才能從傳統走向現代化。
事實上,只有在現代化的背景之下,探索傳統智慧的價值,才是傳統與現代的合理的參照系。同樣,任何現代化的努力都是不可能在完全撇開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的,因而,必須對中國傳統有充分的理解,才有可能尋找到中國現代化的獨特途徑,這其實是壹種互動的關系,這就是討論傳統與現代之間關系的基本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