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uncertain制作
目錄學·前言
壹. 什麽叫目錄?(目錄的含義)
(壹)目錄(現代含義):書開頭列出的各章各節或各篇的名目。
(二) 目錄(傳統含義):指書名、篇章名和其內容提要。
1.目:只指羅列的篇名、章名或書名。
2.錄:指該篇、該章、該書的內容提要。
二.講哪種目錄學?(目錄學的含義)
(壹)不同研究對象和內容的“目錄學”
1. 圖書館 學系講授的“目錄學”。將如何編制圖書館用的卡片目錄和書本式目錄的學問。
2.我國 目錄學史 的“目錄學”。從最早的劉歆的《七略》講起,把歷朝公私書目的編制及其優缺點等詳詳細細地寫出來。
3.講古人的著作(通稱為古籍或古書)流傳至今有多少明目品種,也就是如上所說把古籍的“目”告訴大家。同時,還告訴大家這些書是什麽時代什麽背景下誰撰寫的,寫了哪些主要內容,當時寫了想起什麽作用,換句話說,還要把此書的內容提要寫出來讓大家知道,也就是不僅有“目”還得有“錄”。這種“目錄學”才是學習和研究古代文史、古文獻者迫切需要掌握的學問。
三.這種目錄學的作用?(目錄學的作用)
? 科研和實踐需要古代文史者接觸文獻和利用文獻。
對古代的、已成歷史陳跡的妳就無法參加,也無法找那時的當事人做調查研究,那就只好利用或借重古人留下的以古籍為主體的種種文獻。通過對這些文獻的閱讀,通過對這些文獻的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研究整理,達到弄清楚古代文史的目的。這就是探討古代文史者的實踐,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科研。很明顯,這種科研或實踐的首要之點就在於接觸文獻和利用文獻。
壹. 哪些算是古籍?
(壹)古籍的 含義: 專指我國古代的用文字書寫的,且要編成卷冊,供人閱讀、查看以及作其他用途的書。
(二) 古籍產生的上限和下限。
1.?上限:“書”的正式出現在春秋時候。
2.?下限:大體可劃到清代末年辛亥革命的時候。1912年以後問世的以傳統形式撰集且和以前古籍性質相近的,也可劃歸古籍領域。給古籍作校勘、註釋、輯佚等整理的,仍不失其為古籍。
二. 怎樣給古籍分類 ——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
三. 怎樣給古籍作介紹
“目錄學”不僅要講古籍的“目”,還要介紹古籍的內容,即給古籍作“錄”,具體點就是講此書是什麽時代什麽背景下誰撰寫的,有哪些主要內容,寫了想起什麽作用,今天應如何加以利用。
目錄學·經部
壹.怎樣講經部
(壹)傳統的四部法:按易、書、詩、禮等來分經部的經學書的。缺點在於各個時代有不同的經學趨向,勢必在“易”類講完經學趨向之後,在“書”類還要按照經學趨向再講壹遍“書”類,故而出現大量重復勞動。
(二)講經部的辦法:先講經學的產生,再按其發展演變劃分幾個階段,在講了該階段的經學趨向後再講各經經註和有關著作。小學類則仍四部分類之舊放在經部最後來講。
二.主要參考書。
呂誠之(思勉)的《經子解題》、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梁啟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錢玄同《答顧頡剛先生書》(收入《古史辨》第壹冊)和《重論經今古文學問題》(收入《古史辨》第五冊)皮錫瑞《經學歷史》。
壹.儒家和經的起源
(壹)古代社會的發展
1.西周和春秋是封建領主制社會,戰國是封建地主制社會。底層人從農奴變成需要交稅的人,自由了壹點。社會進步,思想意識領域也產生變化。(為什麽由封建領主制社會到封建地主制社會,社會就進步了?作者這壹點沒有詳細點明。)
(二)儒家的產生:把知識從領主制時的慣於裝神弄鬼的“祝史”們手中解放出來,於是出現了“有教無類”、廣收弟子以傳播學識的孔子,產生了“儒家”學派。
(三)經的起源:
1.人們在春秋的時候將孔子的教材認為是“書”,到了戰國,儒家後學們才稱之為“經”。
2.“經”的本義,只是指文筆簡練的東西。儒家、道家、墨家都有經。
3.儒家學說自西漢起被定為官學,進而儒家的“經”隨之神秘起來,成為壹切人生道德、統治法則的源泉。
二.孔子和六經
(壹)大概到戰國以至西漢初年,才流行孔子用《六經》教學的說法。
(二)《莊子》、《史記》中對孔子用《六經》教學的說法不可信,較可信的為論語。
(三)所以現在只能說:孔子是用原有的《詩》《書》作為教材來教弟子,原有的禮和樂也用來教學,但樂只有樂譜,禮也只是節目單之類,不能說就是後來相傳的《儀禮》,這些在後面還要談到。至於《易》和《春秋》,是孔門後學認作儒學經典的,和孔子本人不能說有什麽關系。
至於《易》,有壹條是:“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亦”字改成“易”,自是西漢時孔子以《六經》教學之說流行後被人們妄改的。
三.傳和記
(壹)傳的含義:解釋經的,在戰國秦漢時都叫“傳”,大體產生較早,已久著於竹帛。
(二)說的含義:解釋經的,大體產生較晚,還由口耳相傳以後才著於竹帛的叫做“說”。
(三)記的含義:“記”本來是指史籍,指典禮的記述,是“經”以外的古書。在漢代,人們也把它作為古書的通稱。
(四)特別之處:
1.因為“傳”是隨著“經”流傳的,所以在漢代往往把某個“經”的“傳”也叫成這個“經”。
2.有些儒家的書,因為不被認為是孔子用來教學的“經”,如《論語》《孝經》,漢人也稱之為“傳”。
四.詩
(壹)《詩》中的詩如何編成的?
1.統治者撰寫的在宗廟裏演奏的詩+社會上流行之後被統治者采集的詩(宴會賦詩中的詩)。
2.這些詩不可能是農奴創作的,而是由統治者以及其下層人士撰寫的。
(二)《詩》編定的時間?
1.很可能在孔子以前已經編定。《史記》中的“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的話靠不住。
(三)風雅頌的含義?
1.同顧頡剛認為和樂器與音調之不同有關。
2.《毛詩序》中的解釋是漢儒後起之說而非《風》《雅》《頌》的本義。
五.書
(壹)《今文尚書》
1.相傳是西漢文帝時秦博土伏生獻上的。
2.***二十八篇。
(1)“虞書”:《堯典》(包括今本《舜典》在內,但無《舜典》篇首二十八字),《臯陶謨》(包括今本《益稷》在內);“夏書”:《禹貢》《甘誓》;
(2)“商書”:《湯誓》《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3)“周書”:《牧誓》《洪範》《金滕》《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包括今本《康王之誥》)《費誓》《呂刑》《文侯之命》《秦誓》。
1.?史料價值:同顧頡剛。
第壹組(十三篇):《盤庚》《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多方》《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這壹組,在思想上、文字上,都可信為真。
第二組(十二篇):《甘誓》《湯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範》《金滕》《無逸》《君奭》《立政》《顧命》。這壹組,有的是文體平順、不似古文,有的是人治觀念很重,不似那時的思想。這或者是後世的偽作,或者是史官的追記,或者是真古文經過翻譯,均說不定,不過決不是東周間的作品。
第三組(三篇):《堯典》《臯陶謨》《禹貢》。這壹組決是戰國至秦漢間的偽作,與那時諸子學說有相連的關系。那時擬《書》的很多,這三篇是其中最好的。
(二)今本《尚書》=《十三經註疏》裏的《尚書》和宋蔡沈《書集傳》所用的《尚書》。
1.是東晉時豫章內史梅賾(也作梅頤)獻上的,附有孔安國註,即所謂孔安國傳的本子。
2.***五十八篇。比起《今文尚書》增加了二十五篇。
3.增加的二十五篇和孔安國傳都是偽造的。《偽古文尚書》《偽孔傳》。
(三)《今文尚書》第壹手史料,有用,《偽古文尚書》絕對不能用,不過註解有壹定參考價值。
六.附逸周書
(壹)也叫《周書》,原有七十篇,佚失十篇。
(二)並非孔子刪《書》之余。
(三)多有用資料,要善於擇取。
七.儀禮
(壹)《周禮》(古文)>《禮記》(今文)>《儀禮》(今文)
(二)西漢時《五經》中的《禮》指的是高堂生所傳的《儀禮》。
(三)***十七篇,戴德、戴聖、劉向《別錄》的編次都不壹樣,今本從《別錄》,但戴德的實較合理。
(四)應是戰國時人整理出來的禮的節目單。
(五)對研究當時的社會、民俗有用。
八.禮記
(壹)《禮記》是把若幹有關禮的“傳”和“記”匯集成書,所以書名也只叫《禮記》。
(二)兩個傳本:
1.《大戴禮記》:八十五篇
2.《小戴禮記》:四十九篇。是馬融、盧植核定的(童書業)。此本通行。《禮記》指的是《小戴禮記》。
(三)《禮記》讀起來比稱為“經”的《儀禮》更有意義,所以後來就升格為“經”,而且取代《儀禮》成為《五經》之壹。今天用來了解先秦的社會習俗也極有用處。
九.附大戴禮記
(壹)***八十五篇,傳世有四十篇,即第三十九至第四十二篇和第四十六至第八十壹篇。
(二)《大戴禮記》中關於“曾子”的作品當是《漢書·藝文誌》著錄《曾子》十八篇的殘余。
(三)《五帝德》,是撰寫《史記·五帝本紀》的藍本。
十.周禮
(壹)記述官制的書,***有六篇六大系統,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缺失,是用《考工記》補的。在每個系統下面分設若幹官員,並分別記述他們的職責。
(二)編制時間的不同觀點:
1.?古文家:西周初年周公編制的
2.?王莽和劉歆偽造的,錢穆否定。
3.?錢穆、郭沫若:戰國時候的作品
(壹)為什麽戰國時代會產生具有全國規模的著作?如《周禮》、《禹貢》、《山海經》。
我認為這是由於到戰國時人們已普遍產生統壹中國的要求,於是為統後作各種安排的著作就應運而生。《周禮》是講統壹後的官職,《禹貢》是講統壹後的疆界物產,就連《山海經》也是講統壹後的祭祀安排。
十壹. 附樂
(壹)雖然戰國末年如《莊子·天運》有所謂孔子“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之說,其實並無什麽《樂經》。
(二)《樂記》二十三篇可能是講樂的理論,和保存在《禮記》中的《樂記》是壹回事。
(三)《詩經》時提到過的《雅琴趙氏》《雅琴師氏》《雅琴龍氏》,則應是樂譜。
十二.易
(壹)殷周的迷信活動具有不同方法
1.殷商:用龜蔔,用龜的腹甲或牛的肩胛骨燒灼了來預測吉兇。
2.周:周人則用筮占,用壹種蓍草來預測吉兇。
(二)《易傳》,合稱為“十翼”
(三)四聖之《易》是假的。
據顧頡剛師《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收入《古史辨》第三冊)考證,“《易經》(即卦爻辭)的著作時代在西周”,“《易傳》的著作時代至早不得過戰國,遲則在西漢中葉”。
(四)參考書:《占蔔的源流》容肇祖
十三.春秋經
(壹)孔子和《春秋經》無關。
(二)《春秋經》是由《魯春秋》刪削修訂成書的,但作此工作的不是孔子,大概還是出之戰國時孔門後學之手吧。
(三)參考書: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顧頡剛《春秋三傳及國語之綜合研究》。
十四.左傳
(二)《左傳》(古文)>《公羊傳》(今文)>《谷梁傳》(今文)
十五.公羊傳
(壹)《公羊傳》就是給《春秋經》作政治理論解說的傳。其中引用了許多先師的解說。
(二)問題:為什麽稱《公羊傳》呢?如果最後由這位姓公羊的學者論定,怎麽能自稱“子公羊子”呢?這個疑問至今還無從解答。
(三)是研究我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好資料。如果研究春秋史,可以補充《左傳》的地方很少。
十六.谷梁傳
(壹)價值最少。
(二)顧頡剛、錢玄同:可能是“公羊”之音幻化出來的。
十七.論語
(壹)何晏作《集解》,被《十三經註疏》采。
1.錢玄同:最初是曾子門人弟子所述孔子之言行。
2.康有為:“曾子垂教於魯,其傳當以魯為宗。”
3.崔述:《論語餘說》及近人的考證,《論語》二十篇中前十篇比較可靠,記孔子的話都稱“子曰”,後十篇則多稱“孔子曰”,可靠程度就差些。
4.傳統:孔子弟子所作。
十八.孝經
(壹)創作時間:
1.黃永年:是儒家《六經》之類的說法流行後撰寫的(黃永年)
2.呂誠之:根據《呂氏春秋》曾引用此書,認為它還是古籍。
3.有的學者則認為它作於西漢時。
十九.爾雅
呂誠之師《經子解題》解《爾雅》時指出:“今此書訓詁,幾全同《毛傳》,釋樂同《周官·大司樂》,九州異《禹貢》而同《周官》則古學既出後之物。”
二十.孟子
(壹)***七篇
(二)北宋時期上升為《十三經》之壹。南宋朱熹將其收進《四書》。
(三)要弄懂中國的傳統思想,《孟子》壹書不可不讀。
本篇內容是《古文獻學講義》目錄·前言和目錄·經部的第壹節概說和第二節 經的起源和內容性質 ,下次推送《古文獻學講義》目錄·經部的第三節經今古文學、第四節義疏之學、第五節宋元經學、第六節清人經學和第六節小學。
編輯:不確定uncer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