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壹輪課程改革的推行使沈悶、單調的傳統課堂教學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猶如註入了新鮮血液的機體,充滿了動感和鮮活。教師觀念不斷更新,學生學習方式也不斷轉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但是,在農村小學課堂教學中,由於教師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較深,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的運用中出現了壹些認識上的誤區,現就通過部分案例,對此現象做壹分析:
案例1:教室內的課桌已被擺成了“馬蹄”形或“茶館”式,學生正襟危坐,而教師仍以講臺為“根據地”,滔滔不絕地陶醉在自己的講解中。
反思壹:“合作”乎?“合坐”乎?
分析:自從新的學習方式被引入課堂後,壹部分教師似乎壹提“合作學習”,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形式,而不是它的實質。“合作”並非“合坐”,合作學習中桌椅的擺放形式只是教師為了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使學生便於互相交流討論而采取的形式,教師只有充分挖掘和利用這壹形式的潛力,才能使合作學習不致落入形式主義的窠臼。教師作為合作學習中的壹員,是“參與者”,而不是“指揮者”,在進行生生合作的同時,也應重視師生合作。如果合作學習僅僅是學生合“坐”在壹起學習,那麽桌子怎麽擺又有多大必要呢?
案例2:閱讀教學開始,教師出示學習提示“小組合作,找出描寫人物外貌(或其他在教材中明顯給出)的語句,用‘~~~’畫出”,學生隨即四人壹組,邊讀邊找,氣氛很是熱烈。
反思二:“合作”乎?“合夥”乎?
分析:小組學習是合作學習的`壹種很重要的形式,許多教師為了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總是不厭其煩地在課堂中運用這壹形式,認為只有在小組內大家壹塊兒學習才是合作學習。孰不知,合作學習培養的是壹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交往習慣,而不是培養壹種學習形式。“合作”的方式多種多樣,並不是非“合夥”不可。而且合作是在個體無法解決某壹問題或產生疑惑時與他人***同協作(或請教他人,或與他人商量,或與他人***同操作等等)來完成的壹種方式,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交往能力。如果個體可以獨立解決的問題,則無須合作。
案例3:小組討論完畢,教師請各組小組長匯報本組學習成果,然後教師給予評價並小結。
反思三:“合作”乎?“合並”乎?
分析:合作學習的最大優勢在於對學生學習資源進行了整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都能有所提高,而在課堂上反饋合作學習的成果時,大部分是由小組長合並大家的意見來匯報的,這樣就重視了強勢學生,而忽視了弱勢學生,使“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理念成為空談,不利於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於掌握整體教學效果,最終導致合作學習只起到了“合並不同意見”的作用,而其實質性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針對以上誤區,我們試圖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突破:
壹、深入學習相關的教育理論,深層次理解“合作”的概念,了解“合作學習”的實質,從觀念和認識上不斷更新和改進。
二、徹底轉變教師角色,認清自己是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而非“指揮者”、“旁觀者”。學習既不是老師的事,也不是學生的事,而是師生***同參與的壹個過程。教師應從根本上擯棄“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真正以平等的心態去和學生***同參與學習。
三、讓合作學習的觸角延伸到各個角落,不但教會學生在課堂中學會合作,更要教會學生在生活、活動中學會合作,使合作成為壹種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壹支有力的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