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邪南方人稱貔貅又名天祿。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壹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兇猛威武,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 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如此。
3.招財進寶話辟邪
中國文物學會監制發行了“中國歷代名玉”系列復原品。10件歷代名玉,件件精美絕倫,每件都有其不同來歷和獨特的文化內涵。其中壹件是漢朝時期的辟邪。
此次復原選取的辟邪高15.1厘米,長21厘米,采用上等的新疆玉雕刻而成。據悉,作品出自蘇州琢玉大師之手。
辟邪,又名天綠,貔貅,是中國古代文化傳說中的壹種神獸,也是龍的第九子。它龍頭、馬身、麟角,貌似金蟾,外形似獅子,全身披鱗,甲形如麒麟。龍生九子,神通不壹。傳說辟邪勝其父千倍,能騰雲駕霧,號令雷霆,有辟邪擋煞,鎮宅護院之威力。
傳說辟邪喜食金銀,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嘴無肛門。據說是因為曾經觸犯天條而被玉皇大帝懲罰,因此只能進不能出。除了以財為食,辟邪還食各種猛獸,邪靈,且護主心強,有鎮宅辟邪的作用,所以稱為辟邪。於是,辟邪在人們眼中就成為吸財納寶,辟邪擋煞,有著特異神通的神獸。
辟邪以財為食,廣納四方之財,所以生意人喜歡的不是龍,而是辟邪。很多人都喜歡在桌上擺放壹個辟邪,或隨身佩帶。在東南沿海地區,人們更相信辟邪有鎮宅作用。當地經常臺風肆虐,人們祈求神靈庇佑。辟邪是龍的九子中最威猛的壹個,並且從不主動發起攻擊,而是坐等對手上門,人們覺得它既勇猛又穩健,最適合守家護院。在漢代,漢高祖劉邦曾命名辟邪為帝寶,列為皇帝專用之物。
玉制的辟邪多為人們隨身攜帶的護身掛件。玉制品能護身辟邪的理念在中國源遠流長。玉,在山川孕育幾千甚至上億年,玉石中含有大量礦物元素,人們也常說“人養玉,玉養人”。
傳說中辟邪生性懶散,平日總喜歡睡覺,收藏者每天最好把它拿在手裏把玩壹番,就為要叫醒它,這樣財源就會滾滾而來。所以民間有“壹摸辟邪運程旺盛,再摸辟邪財源滾滾,三摸辟邪平步青雲”的說法。如此看來,辟邪成為人們喜愛的收藏品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相傳貔貅是壹種兇猛瑞獸,而這種猛獸分為雌性及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為“貅”。但現在流傳下來的都沒
壹、有鎮宅辟邪的作用。將已開光的貔貅安放在家中,可令家運轉好,好運加強,趕走邪氣,有鎮宅之功效,成為家中的守護神,保合家平安。
二、有趨財旺財的作用。除助偏財之外,對正財也有幫助,所以做生意的商人也宜安放貔貅在公司或家中。
三、有化解五黃大煞的作用。用來化煞鎮宅和旺財,尤其在財運方面,貔貅是有較明顯作用的。
麒麟
麒麟,亦作“騏麟”,簡稱“麟”,古代傳說中的仁獸、瑞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壹種動物,與鳳、龜、龍***稱為“四靈”。 被稱為聖獸王。且是神的坐騎。
麒麟,是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復合構思所產生、創造的動物。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龍首,麋身,牛尾,馬蹄(史籍中有說為“狼蹄”),魚鱗.有兩角,為龍角,其角極為堅硬。為淺灰色,這種造型是將許多實有動物肢解後的新合拼體,它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壹幻想中的神獸的建構上,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集美"思想。
玄武
玄武是壹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壹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蔔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蔔就是的請龜到冥間去詣問袓先,將答案帶回來,以蔔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以後,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蔔即‘其蔔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它和其他三靈壹樣,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變成的:鬥、牛、女、虛、危、室、壁。而古時候的人對玄武它的解釋有以下的數種,‘玄武’即龜。《禮記.曲禮上》雲:‘行,前朱鳥而後玄武...’‘玄武’乃龜蛇。《楚辭.遠遊》洪興祖補註:‘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玄武’為蛇合體、龜與蛇交。
[編輯本段]歷史記載
青龍
青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壹,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東方的靈獸,青龍既是名字也是種族,青龍的方位是東,右,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左,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後,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前,代表冬季。
在中國二十八星宿中,青龍是東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總稱。
東方七宿 亦名蒼龍,蒼龍的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
相關說法 還有在龍心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大火’的,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
而在眾多的朝代中也有壹些君主取青龍來做自己的年號,如三國的魏明帝就是壹例,而史記中也有關於夏朝是屬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龍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
青龍的故事 在五行學說盛行的年代裏,慢慢的也開始流傳著有關青龍的故事;五行家們照著陰陽五行給東南西北中配上五種顏,而每種顏色又配上壹個神獸與壹個神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
《抱樸子·雜應》引《仙經》描繪太上老君形象時說: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氣派,著實威風。
後來,四象逐漸被人格化,並有了其封號,據《北極七元紫延秘訣》記載,青龍號為“孟章神君”,白虎號為“監兵神君”,朱雀號為“陵光神君”,玄武號為“執明神君”。
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漸擴大,從四象中脫穎而出,躍居“大帝”顯位,青龍、白虎則被列入門神之列,專門鎮守道觀的山門。宋朝範致能《嶽陽風土記》雲:“老子祠有二神像,謂青龍、白虎也。”
明姚宗儀《常熟私誌·舒寺觀篇》雲:“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神君。
相關記載 《太上黃箓齋儀》卷四十四稱青龍東鬥星君”為:“角宿天門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駟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雞星君,箕宿天律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東方龍角亢之精,吐雲郁氣,喊雷發聲,飛翔八極,周遊四冥,來立吾左。此外,道教還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青龍者,東方甲乙木水銀也,澄之不情,攪之不濁,近不可取,遠不可舍,潛藏變化無盡,故言龍也。 東方青龍 關於龍的傳說有很多,龍的出處也有很多的說法,有的說是由印度傳入的、有的說是中國星宿變成。印度本身是在龍神的說法的,但龍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實物的-蟒蛇。
在五行學說盛行的年代裏,慢慢的也開始流傳著有關青龍的故事;五行家們照著陰陽五行給東南西北中配上五種顏色,而每種顏色又配上壹個神獸與壹個神靈;東為青色,配龍,西為白色,配虎,南為朱色,配雀,北為黑色,配武,黃為中央正色。
在四方的神靈中,根據山海經的說法,「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東方有句芒,身鳥人面,乘兩龍。」;「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兩龍。」
比較有趣的壹點是,在山海經中的龍都是用騎乘的,而跟他同類的蛇則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繞頸,顯示出兩者的不同來;不過在五方的五神卻跟四方的四神不大壹樣,這裏就不再詳述了。
「青龍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
在古時候的中國,頭有角的為公龍;雙角的稱為龍,單角的稱蛟;無角的為螭,古時玉佩常有大小雙龍,仍稱母子螭;龍的地位遠高於印度。因在中國龍是神物、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
也是東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屬木的,也因青色是屬木的,故此有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們想像成為龍的形象,因位於東方,按陰陽五行給五方配色之說,東方色青,故名「青龍」。
而民間又有龍性淫旳說法,和牛交時生麒麟、和豬交時生象。 所謂龍生九子,都不像龍的說法,
是這樣的——
大兒是叫囚牛:它平身喜愛音樂,故常立在琴頭上。如漢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馬頭琴也可能是囚牛的變種。
二兒子是睚毗:它平身愛殺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攝敵軍。同時又用在儀仗上,以顯得更加威嚴。
三兒是嘲風:是只獸形龍,樣子有點像狗,它善於了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據說可以威攝妖魔、消滅災禍。
第四兒是蒲牢:喜歡吼叫,人們就把它安在鐘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據說它是住在海濱的,但卻十分怕鯨魚,壹但鯨魚發起攻擊,它就會嚇得亂叫。故人們把木杵造成鯨的形狀,以令銅鐘格外響亮。
第五兒是狻猊:形似獅子。是外來品,隨佛教傳入中國的,所以性格有點像佛。它好安靜、又愛煙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爐上,讓它為佛門護法。
第六兒是霸下:又名贔屭,樣子似龜。相傳上古時它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攻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第七兒是狴犴:又名憲章,樣子像虎。相傳它主持正義,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獄門上下、門大堂兩則、以及官員出巡時肅靜回避的牌上端,以維護公堂的肅然之氣。
第八兒是負屭:因它喜愛文學,故多安在石碑的兩則。
第九兒是螭吻:又名鴟尾,魚形的龍。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隨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
白虎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壹,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西方的靈獸,為白的老虎,代表的季節是秋季。 其他:青龍 東方 春季、朱雀 南方 夏季、玄武 北方 冬季。
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其形象虎,位於西方,屬金,色白,總稱白虎。
《太上黃箓齋儀》卷四十四稱白虎西鬥星君為:“奎宿天將星君,婁宿天獄星君,胃宿天倉星君,昂宿天目星君,畢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參宿天水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西方自虎上應觜宿,英英素質,肅肅清音,威攝禽獸,嘯動山林,來立吾右。”同時,道教亦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壹之位。《經》雲:子若得壹萬事畢,淑女之異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動,故稱之為虎也。
亦為兇神形象,《協紀辨方》卷三引《人元秘樞經》:“白虎者,歲中兇神也,常居歲後四辰。所居之地,犯之,主有喪服之災。”即俗語所雲“喪門白虎”或“退財白虎”者。按照十二主星宿中記載:“白虎兇神當堂坐,流年必然有災禍,不現內孝現外孝,否則流血難躲過。”
《史記·天宮書》‘東宮蒼龍、南方朱鳥、西宮鹹池、北宮玄武。’在這裏的不是白虎,而是鹹池。而鹹池是主五谷的星,主秋季,因五谷是在秋天有收成的,所以就把它放在秋季,但它不是動物,如何能和龍、鳥、龜配成四靈呢?
在《正義》:‘鹹池三星在五車中,天演南,魚鳥所扥也。’所以在宋代己提出質疑:‘蒼龍、朱鳥、玄武、各總七宿而言之。至於鹹池,則別壹星,自在二十八宿之外。鹹池還有壹個解釋,就是太陽洗浴之所。在《淮南子.天文篇》:‘日出於旸谷,浴於鹹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可見鹹池原是羌人視為日出之處,鹹池也就是堿水湖,應是岷山地區的芋個湖泊,或是青海。由此可證明原始人所崇拜的星宮天象尚沒有青龍白虎的觀念。在《禮記.禮運》所謂:‘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把不屬於動物的鹹池換成麒麟。後世有四靈有麟、四象有虎的習慣。
同時白虎也象征著威武和軍隊,所以古代很多以白虎冠名的地方都與兵家之事有關,例如古代軍隊裏的白虎旗和兵符上的白虎像。 白虎壹般出現在漢代畫像石墓的墓門上,或與青龍分別作為單獨畫像刻在墓室的過梁兩側,用以辟邪。《風俗通義》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在漢代五行觀念中,白虎被視作西方神獸。
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龍虎被借用為道家煉丹的術語,就是指"鉛汞、坎離、水火、陰陽",等的同意詞。而道家煉丹分內外(內丹煉氣,外丹煉丹藥,筆者才疏學淺不敢十分確定),內丹是就陰陽五行而言,龍陽,生於離,離屬火,故雲‘龍從火裏出’,虎陰,生於坎,坎屬水,故雲‘虎向水邊生’,兩者結合之後,壹陰壹陽,互相調和,稱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壹種說法是,性屬木,木代表東方,於卦為震,故比為青龍;情屬金,金代表西方,於卦為兌,金白色,故喻為白虎。金能夠克木,故情多損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氣,使之交合為壹,則金木無間,龍虎自伏而成丹,在人體中則以肝為龍、腎為虎,而外丹則仍取陰陽之意,以龍為鉛,虎為汞。
又由於白虎是戰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將被說成為白虎星充扥世的,如:唐代大將羅成、薛仁貴父子等人。除此之外,白虎又被道教吸放,被神化起來,成為了各廟宇的門神。
[編輯本段]虎崇拜的發展
虎的崇拜應源自楚文化中對虎的圖騰崇拜。虎壹直受到漢民族的崇拜,是正義、勇猛無適度、威嚴的象征。據考證,虎的形象在古羌戎族也有出現,但在我國西南地區最為流行。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獸面和殷商青銅器上的獸面都與虎的形象相似,直到今天我國的彜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稱虎是其祖先。漢代人把虎看作是百獸之王。白虎是五百年才能變白的虎,是神物,而且仙人往往也乘虎升天。是鎮西之獸。
自漢代以後虎壹直成為勞動人民喜愛的保護神,而沒有成為帝王的象征,經過漫長的歷史演化與發展,崇虎的文化意識,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同的文化觀念。
朱雀
朱雀,亦稱“朱鳥”,古代神話中的南方之神。朱雀與鳳凰是兩種生物。朱雀是四靈之壹,也和其他三種壹樣,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軫。聯想起來就是朱雀了。朱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故名鳳凰。它也有從火裏重生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鳥壹樣,故又叫火鳳凰。
古籍記載
在古籍的記載中鳳是壹種美麗的鳥類,而以它的歌聲與儀態為百鳥之王,它能給人間帶來祥瑞,同時也擁有‘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的特殊靈性,朱雀,亦稱“朱鳥”,形體似鳳凰,南方之神。因其形似鳥狀,位在南方,火屬性,得以在遊戲中經常以鳳凰形狀出現.但其實朱雀和鳳凰是兩種不同的生物,鳳凰是百鳥之王,而朱雀卻是天之靈獸,比鳳凰更稀有尊貴,破壞力也更強.南方七星井、鬼、柳、星、張、翼、軫聯為鳥形,稱朱雀。由於它是“羽蟲”之長,所以和“鱗蟲”之長的龍在傳說中就漸漸成了壹對,壹個變化多端,壹個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輔相成的壹對,更由於龍象征至陽,而原來也有陰陽之分的鳳(鳳為雄,凰為雌)在跟龍相對之後就漸漸的成為純陰的代表
鳳凰的原形
而鳳凰它的原形有很多種。如錦雞、孔雀、鷹鷲、鵠、玄鳥(燕子)等等,又有說是佛教大鵬金翅鳥變成的。鳳凰神話中說的鳳凰是有雞的腦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頸、魚的尾、有五色紋。又講鳳是有五種品種,以顏色來分的:紅是鳳、青則是鸞鳥、白是天鵝、另有黃和紫的。
玄鳥的說法
而玄鳥的說法就是從《詩經·商頌·玄鳥》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它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中,就是殷商說的後代說自己的先祖-契是由玄鳥生下來的,建立強大的商朝。因此玄鳥就成了商人的始祖了。《史記·殷本記》也記了這段歷史:‘殷契、母曰簡狄,有絨氐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隨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除了殷商之外,戰國時的秦,滿清的始祖和朝鮮新羅的始祖也是和仙女吞食玄鳥卵有關的。不論玄鳥或是鳳凰,都是隨道教的發展,而把它由壹只雀鳥,或孔雀或山雞等等,先變成壹個半人半禽的、傳人兵法的仙女到完全是人的仙女,都是隨道教的發展的。
朱雀和宗教
道教興起後,朱雀為道教南方七宿星君、四象之壹。為二十八宿的南方七宿(井、貴、柳、星、張、翼、軫),其形象烏,位於南方,屬火,色赤,總稱朱雀,亦名“朱鳥”。《太上黃箓齋儀》卷四十四稱南方朱崔星君為:“井宿天井星君,鬼宿天匱星君,柳宿天廚星君,星宿天庫星君,張宿天秤星君,翼宿天都星君,軫宿天街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南方朱雀,從禽之長,丹穴化生,碧雷流響,奇彩五色,神儀六象,來導吾前。”同時,道教也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朱雀者,南方丙丁火朱砂也,刨液成龍,結氣成鳥,其氣騰而為天,其質陣而為地,所以為大丹之本也,見火即飛,故得朱雀之稱也。
表示季節和方位。青龍的方位是東,代表春季,以及五行中的木屬性;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以及五行中的金屬性;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以及五行中的火屬性;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以及五行中的水屬性。而土屬性則是中原之地。剛好符合了中國古代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壹說。
鳳凰的形象非常高貴,它頭頂美麗的頭冠,身披五彩的羽毛,是綜合了許多美麗的鳥類和動物的特點,想象出來的鳥中之王。鳳凰是中國傳說中的瑞鳥,它標誌著吉祥、太平和政治的清明。鳳和龍壹樣,被歷代帝王當作權力和尊嚴的象征,鳳冠、鳳車等與鳳有關的東西,只有皇家和仙人才能使用。不過,後來鳳凰在民間也成了平民百姓的吉祥物,尤其在中國傳統的婚禮上,鳳成了新娘禮服和頭飾上的裝飾,代表著吉祥和喜慶。在民間的傳統圖案紋樣中,鳳凰也被廣泛應用,寓意著吉祥和太平。鳳凰還常和其他吉祥物配合成紋圖,如“龍鳳呈祥”、“鳳麒呈祥”等,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龍是中國最大的神物,也是最大的吉祥物。人們都很熟悉龍的形象,但是誰也沒有見過真正的龍。龍同鳳和麒麟壹樣,也是人們想象出來的動物,它長著牛頭、鹿角、蝦眼、鷹爪、蛇身和獅子的尾巴,通身還長滿了鱗甲,是由多種動物復合而成的。在人們的想象中,龍不但能在陸地行走,也能在水中遊弋,在雲中飛翔,充滿了無窮的神力。幾千年來,封建帝王把它當作權力和尊嚴的象征,普通百姓也認為它是美德和力量的化身,是吉祥之物。在中國到處可以看到龍的形象,宮殿、寺廟的屋脊上,皇家的用具上處處刻著龍、畫著龍;老百姓在喜慶的日子裏也要張貼龍的圖案,還要舞龍燈、劃龍舟,給孩子起名字也願意用上“龍”字。龍作為“四靈”中最大的吉祥物,逐漸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征。
補充壹個四大魔獸:饕餮:
傳說軒轅黃帝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山海經·北山經》有雲:“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麅鸮,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註解,這裏說的麅鸮即是指饕餮。《神異經·西荒經》中有雲:“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後來,饕餮變成了圖騰,刻於各種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呂氏春秋·先識覽》有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殷周時代鼎彜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壹雙彎曲的獸角或足,其彎曲的方向似無定制,或內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張,利齒如鋸,嘴略彎曲內勾,或嘴巴緊鎖。則作正面盤踞狀,身軀拱起,頭著地或水雲氣,兩邊有壹對利爪,象狗爪或虎爪。兩側有壹對肉翅,形如耳朵。
因富貪欲故後世喻貪婪之人為“饕餮”。《左傳·文公十八年》有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
窮奇:
《山海經·北山經》有雲:“又西二百六十裏,曰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狗,是食人。”另外壹種說法說窮奇是神名,《淮南子·墬形訓》:”窮奇,廣莫風之所生也。”高誘註曰:“窮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兩龍,其形如虎也。”在天之痕中,仙山島上全身火紅,狀如牛的怪獸就是窮奇(身上有五色石南葉哦)。
後來“窮奇”用來比喻背信棄義之人,《左傳·文公十八年》有雲:“少昊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
梼杌:
《神異經·西荒經》中有雲:“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兩尺,人面虎足,口牙,尾長壹丈八尺,擾亂荒中,名梼杌。”另有壹說是神名,《國語·周語上》:“商之興也,梼杌次於丕山。”另外有壹本戰國時的書名叫《梼杌》是專門記載楚史的史書。
後來“梼杌”被用來比喻頑固不化態度兇惡之人。之人,《左傳·文公十八年》有雲:“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
渾沌:
渾沌,即渾敦。其狀如犬,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有兩耳而不聞,有腹無五臟,行走而足不開。
渾沌因既混且亂故後世稱是非不分之人為“渾沌”,《左傳·文公十八年》有雲:“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 再補充壹群妖獸之類的: /11oo11o/blog/item/7b7cd00155168cd5267fb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