絹人,即用絲、綢、紗、絹、羅、綾等材料做成的美術人形。絹人藝術起源於中國北宋,至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民間布制玩具“針紮”、“彩紮”等手工藝品,都和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北京絹人的誕生,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50年代中期。那時,我國應邀參加在印度新德裏舉行的國際玩偶展覽會。葛敬安、李佩芬等幾位工藝美術者各方收集資料,在吸收中外傳統美術人形制作工藝的基礎上,試制了五件表現少數民族婦女形象的作品參賽,第壹次將絹紗運用到人物的頭部和臉部中,形成了鉛絲做骨、棉花為肌、紗做皮膚的工藝。後來,她們又陸續試制出許多新的作品,就這樣將壹度失傳的技藝恢復了起來。如今,北京絹人的開山“師太”葛敬安女士早已謝世,北京絹人工藝的第三代傳人滑樹林先生,給我們講述北京絹人的制作過程和其中的酸甜苦辣。 絹人面部要傳神 絹人的制作,要經過雕劃、制頭、制手、服裝彩繪、頭飾、道具等十幾道工序,最後組裝制作成三維立體造型。每壹道工序,都需要精妙高超的技藝,每壹件作品,都要求賦絹紗以生命,施絲綢以靈性。 壹個絹人作品最具魅力之處便在於人物瞬間神態的展現,無數個靈動的細節成就了傳神的瞬間。這其中又以頭部和手的制作最顯功力。 制作頭部要先雕塑出壹個頭型,在臉部糊制絲織物,待幹燥後,再糊上第二層絲織物,最後糊蠶絲織物,再次幹燥。其中的關鍵是要把握好幹燥的時間、絲織物的濕潤程度。頭部絲織物的含水量適中,才能保證臉部“皮膚”的平整、細膩,惟妙惟肖。頭部晾幹後再畫出眼睛、睫毛、嘴唇,撲上腮紅,眼影。最後,在制成的頭部“空殼”模子中填充棉花等物。 絹人手中有絕活 手的制作除了需要高超的技藝,還需要有耐心。先用五根細金屬絲捆成手指的骨骼,然後分別用脫脂棉纏繞成手指的形狀。絕妙之處便在接下來的壹步:要用柔軟的蠶絲織物縫出微小的手套,再將手套翻過來。每個手指不足2毫米,卻要將每個手套的每個手指翻轉,如何完成?滑先生頗為神秘地笑笑:“這個保密。曾經有日本的手工藝人特意來北京取經,但這是我們的絕活兒,肯定不能讓他們學了去。” 完成手套的縫制後,再扭彎細金屬絲,作出蘭花指、佛手指等手型,有的還需染紅指甲,帶戒指。所有的這壹切都在不足2厘米的絲織布上完成,且不得露線頭,不得露針腳,神型兼備,讓人不得不驚嘆工藝師的精湛技藝。 絹人的形體制作相對簡單。先用金屬絲做成人型骨架和四肢,按比例定位人體三維尺寸。用棉花和紙毛填充身體時,既要身材苗條,又要肩背圓潤,胸臀豐滿,以體現人物的形體美。 如果由壹個人來完成絹人的全部制作,少則花上壹個月,復雜的人物形象甚至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 要有簡單的就不叫傳統的了 自己看看吧
上一篇:數字技術賦能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下一篇:貔貅紋身有什麽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