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代,澄海大部分地方還處於大海之中,是壹個“海氣昏昏水拍天”的海灣,後來才逐漸沖積浮聚成陸。現澄海地域在夏、商、周時屬百越之地,秦漢時屬南海郡揭陽縣地,晉時屬東官郡海陽縣。隋、唐時屬潮州轄下的義安縣(海陽縣),宋元豐五年(1082年)澄地分屬海陽、揭陽兩縣。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後,現澄地分屬於潮州府轄下的海陽、揭陽和饒平3縣。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劃海陽縣的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等三都,揭陽縣的蓬州、鮀江、鱷浦等三都,饒平縣的蘇灣都,***7個都置澄海縣。縣名取“澄靖海氛”之意,隸屬潮州府。治所設於下外莆都之辟望村(今澄海市區)。
清康熙三年(1664年),因施行靖邊海禁政策,撤銷澄海縣建制,全縣人民全部內遷。至康熙八年,恢復澄海縣建制,仍屬潮洲府管轄。
1949年10月24日澄海解放,成立澄海縣人民政府。
1959年1月24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澄海縣建制,縣地並入汕頭市郊。同年11月3日,經國務院批準,又恢復澄海縣建制。
1994年4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澄海縣,設立澄海市(縣級),由汕頭市代管。
2003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汕頭行政區劃調整,澄海撤市設區,成為汕頭市轄區。
澄海區***分為8個鎮和市區三個街道,轄180個居委會(村委會)。另有萊芫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系區人民政府派出機構。
澄海區地處廣東省東部潮汕平原韓江出海口,位於東經116度41分 --116度54分,北緯23度21分--23度38分之間。東南瀕臨南海,西北與潮州交界,西南毗鄰汕頭市區,東北連接饒平縣,東與南澳島隔海相望。距廣州市480公裏,距臺灣180海裏,距香港172海裏。全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素有“壹山壹水八分地”之稱。全區總面積345.23平方公裏,其中平原322平方公裏,約占80%;丘陵坡地42平方公裏,約占10%;水域面積占9.6%。山丘主要有蓮花山、南峙山、虎丘山、西陵山等,其中蓮花山主峰海拔562米,為全區最高峰。國道324線自西向東貫穿全境;韓江四條支流東裏河、蓮陽河、外砂河和新津河自北往南呈扇形流經全區,註入南海。海岸線長達66.9公裏,淺海灘塗總面積為121.33平方公裏,可供開發利用面積100.53平方公裏,海洋資源很豐富。
澄海區地處亞熱帶,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面因鳳凰山、蓮花山作天然屏障,冬季幹冷氣流南侵強度弱;面臨南海,境內水域面積寬廣,夏季受熱帶海洋暖濕氣流影響大。其四季氣候特征為:高溫多雨,雨熱同季,酷熱期短,雨量多集中於春夏兩季,無霜期長,四季不甚分明。
澄海區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2217.7小時,日照百分率達51%;年平均氣溫21.2℃;全年無霜期362天;年平均降雨量1443.7毫米,由於受海洋氣候影響,全區的災害性天氣主要有低溫、霜凍、低溫陰雨、寒露風、臺風、“龍舟水”、春旱秋旱等。
澄海區林業用地綠化率達87.1%,農田林網化和沿海防護林綠化率達分別為93.3%和98.3%,公路綠化率達91%以上,村莊綠化覆蓋率達32.3%,森林覆蓋率達14.8%。經省驗收,澄海達到綠化的標準。
澄海的土壤分布於赤紅壤地帶,耕地土壤肥力屬中等,但地勢平坦連片方格化,水稻土占八成,成熟化程度高,而且排灌十分方便,可以水旱輪作,生產潛力大。
澄海區是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縣(區)份。全區總人口71萬人,總面積345.23平方公裏。平均每平方公裏約2056人。
澄海文化基礎較好。自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累計為各類大中專院校輸送15243名學生。現全區擁有大中專畢業生和各類專業技術人才3.51萬名。
澄海區15-64歲的人口為56萬多人,占總人口66%。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年齡人口的年齡構成年輕,文化素質較好,因而勞動力素質較好。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不斷發展,澄海外來流動人口逐年增加。現在,常年外來人口保持在6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