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誰能幫我介紹壹下古代的宅宇是怎麽樣的

誰能幫我介紹壹下古代的宅宇是怎麽樣的

具體介紹,請參看下文:

中國古代房建的發展情況

(壹) 原始及上三代、春秋、戰國時期(約1000-4000年前)

原始社會的房屋是由經地穴、半地穴發展成為木骨抹泥和草頂抹泥的地上建築,雖然很是簡陋,但也標誌這人類從穴居移至地面,就房屋建築發展史而言,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夏、商、周三代的中心基本上均是在黃河中下遊地區,由於該地區屬濕陷性黃土地帶,為防止地基濕陷,古人發明了夯土技術。由於該工藝施工技術簡單,且極易取材,故得以傳承發展並延用至今。另外,夯土技術也可夯築臺基和高大的墻壁,建造高大建築,商朝最後壹任帝王受辛(紂王)所造之“鹿臺”,也許就是夯土技術的產物。此外,經考古發現,陜西西周周原出土的青銅器紋飾上出現了柱間用闌額、柱上用鬥的形象,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房建的主要城中體系鬥栱已出見端倪。

春秋、戰國時期,經犬戎之亂、平王東遷後,周室王權衰微,先後出現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各諸侯國均打破禮儀制度修建了大量的宮殿。由於當時的建造技術不具備建造巨大的多層樓閣,從而使“臺榭”應運而生。所謂“臺榭”,是以階梯形夯土為基礎,逐層建造房屋,依靠土臺的逐步升高,營造出多層樓閣的大建築觀感效果。此外,各層土臺的邊緣、隔墻底部用橫枋加以固定,從而起到預防崩塌的作用。

此外,戰國時期的宮室在瓦當及地磚的使用上已日漸成熟,並制作出相應紋飾的工具。至於宮室內的裝飾,主要是以朱紅地面配及墻面壁畫,個別壁柱、壁帶也以青銅裝飾,並鑲嵌玉飾,其景豪華萬分。

(二) 秦、兩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王贏政橫掃六合、並吞八荒,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封建王朝秦朝。繼而,徙天下富商於鹹陽,仿照六國宮殿,在渭水以南之上林苑建造阿房宮,依據現存的阿房前殿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500米。《史記》稱:“上可作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後項羽入關中將其付之壹炬,相傳大火連燒三個月不滅。

兩漢時期,雖然與北方匈奴戰爭連綿不斷,又有王莽篡漢的內部紛爭,但作為中國第壹個強大而穩定的中央集權國家,其建築水平和發展史達到了壹個高峰期。最富盛名的宮殿是西漢前期建造的長樂、未央、建章三宮,長樂宮為故秦之興樂宮;未央宮為漢朝所建第壹宮殿;建章宮建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其內設有暖房、涼室,並附有湖泊、園林,由於三宮殿規模宏大,故史籍記載較為詳細,受篇幅所限故不再此壹壹贅述。漢朝宮殿建築雖然仍以臺榭為主,但較之以往,其規模和構造形式已有很大的改進。並在宮門外建造巨闕,“闕”是建立在宮殿、廟宇或陵墓甬道、神道兩旁的壹種表示官爵、功績的象征性裝飾建築,其式樣和牌坊相似,有石制、木制兩種。此外,城內還建有官署府庫。

兩漢時期木制結構現已無存,但從石闕及壁畫上看,中國古代房建的三種主要形式:柱梁式、穿逗式及密梁平頂式已經全部出現。特別是在石闕上,工匠仿造木結構雕出柱、闌額、鬥栱、緣飛及屋頂,由此可看出漢代木建築工藝之精良。此外,中國古建屋頂極具代表性的五種樣式,即: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在兩漢時期,已經基本形成。

(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年-公元590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大分裂時期,期間戰禍不斷、朝代更替頻繁。在這段時期,少數民族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鮮卑氏統壹北方並建立了北魏政權。由於該段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群眾信佛祈福者非常之多,故南北方均建造了大量的佛寺、佛塔。史載坐落於河南省洛陽市附近的永寧塔,為北魏時期建造,木制結構,高四十余丈,為我國乃至世界木塔之最。由於佛教盛行,故此階段的建築風格較之前期也有所變化,外觀由莊重式變為流線型,該時期的飛掾(屋檐由直線變為向上翹的曲線)、須彌座(由佛座演變而來,壹般用在高級的建築宮殿、壇廟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及梭柱等對後世建築均有較大之影響。此外,期間西方文化經大石由河西走廊傳至中原,對該時期的建築產生了壹定影響,如建築裝飾棄用漢代的雲雷紋而該用植物紋樣等。

(四) 隋唐五代宋遼金時期(公元590年-公元1279年)

唐代為我國古代建築第二個發展高峰,此期間最為著名的為大明宮、興慶宮。此外,後周皇帝武則天於洛陽修建之“明堂”,其平面呈方形,高86米、長89米;相傳僅用十月完工,可見在當時社會已存在了較為科學、合理的設計及施工組織。

唐代建築保留至今的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從用料尺度、結構構件以及設計方法上看,木制結構,特別是鬥栱的使用至此已經發展到比較完善的地步,在外裝飾的處理上也達到了建築藝術於技術之壹統。中國古建的壹大特征“翼角”,也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

北宋時期現存建築較少,但張擇端所繪之《清明上河圖》為當時的建築樣式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外,北宋編撰出了中國歷史上第壹部建築規範—《營造法則》,全書三十四卷,書中***提及石作制度、大木作制度、小木作制度、瓦作制度及彩畫作制度等,並附以圖樣說明。在門窗的選用上,此階段出現了格柵,從而取代了唐以前的板門和直欞窗。

(五) 元、明、清、時期(公元1279年-公元1912年)

元朝於公元1267年在金中都東北平野之上建造大都城(今北京),該城市的設計者為漢人郭守敬,元大都是中國古代最後壹座按完善規劃平地新建的都城,也是惟壹按巷制所創之都城。

明朝為中國古代建築第三個發展高峰期,政府設工部,主要負責人稱:尚書、侍郎。其職為總攬皇家及全國建築。明朝建築除單體建築宏偉外,還將院落式布局發揮了最大效率,如北京城的建造是以中軸線為據,穿過皇城的正門、主殿,並出皇城北以鐘鼓樓為結束。此外,衙署在皇城前、太廟分列其左右,天地二壇以“天南地北”之理論排列,其余各住宅、寺廟乃至倉庫等無不規劃完備,顯示出博大氣勢。

明代宮殿均是以上等之楠木建造,采用以鬥口為單體建築設計模數,外觀采用紅墻、黃瓦、白基臺,其風格較之前朝別具壹格。

清朝的建築成就主要之壹為園林,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園及避暑山莊就是極好的佐證。此外,民間造園在其當時也是較為盛行,南方大小商甲,特別是漕運、鹽販等均有其豪華園林。

清朝政治及社會制度延續明朝,清工部於公元1733頒布《工程做法則列》,該則列較之宋時《營造法則》而言,標準程度高,利於大量預制,保證建築群的統壹協調。特別是標準程度的提高,對加快工程進度起到重大的作用。但是,就單體建築方面,清朝除對前明原有大型房屋建築翻新及修繕外,並未有其獨到的發展;1840年後,隨著國門被西方侵略者洞開,期間也引入了西洋建築,但就其整體而言,大多華而不實、誇浮之風盛行,未能得其要義,故最終也隨著洋務運動的告終而壹同被掩埋在歷史的車輪中。

二、中國古代房建的基本特征

(壹)以木構架為房屋的主要結構形式

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特點就是以木構架建造,木構架為房屋的骨架,承受屋頂的荷載。其主要形式有二種樣式:

1、梁柱式:此種建築在我國使用非常廣泛,大多皇家、官署建築均是按

此建造。其主要特點為:灰土夯實,在柱頂石上立柱,室內最高柱名為中柱,次為金柱、前後檐最短的叫蟾柱。柱頂橫向間架設大梁,俗稱“五架梁”。而後在其上依次重疊搭設小梁,形成三角屋架。梁間用“瓜柱”連接,局部梁下還配有隨梁枋。柱縱間在梁上架設檁,壹般自上而下順序為:脊檁-上金檁-下金檁-檐檁;檁下有枋,並設擋板連接,再在檁上搭掾。該結構的優點是室內少柱或無柱,可獲得較大的空間,空間相對靈活;缺點是柱梁等用材較大,消耗木材較多。其具體構造見圖2-1:

2、穿逗式:該建築形式主要在我國東南、華南及西南地區建造。其主要特征與柱梁的柱上架梁、梁上架檁的方式不同,而是將柱的高度不同等分,並在其上直接成檁;另用穿枋直接穿過各柱,使其成為壹體;檁上搭掾與梁柱式相同。優點是用料較小,整體剛性好;缺點是室內柱密而空間不夠開闊。其具體構造見圖2-2,此外,還有密梁平頂式構造,其主要特征是出現了承重墻,頂為平掾,內部也柱、梁、檁構造。該建築主要出現在蒙古、新疆及西藏地區,由於上述地區雨量很少,建築屋面常用平頂。

(二)外觀分為三段

中國古代房屋建築主要是由三部分組成,即:臺基、屋身、屋頂。

1、臺基:是指建築物下的基座部分。與商周時期的臺榭類同,但材料不再以夯土為主,改為石砌。其功能主要有二:壹是顯示出建築物的宏偉高大;二是起到防潮作用。在封建社會中,建築物臺基的高度代表著建築物本身的等級及其主人的階層、身份和社會地位。還有須彌座臺基,它是由佛座演變而來,壹般用在高級的建築,如:宮殿、壇廟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臺基露在地面以上的部分叫“臺明”,臺明的結構包括三大部分:柱下結構、柱間結構和臺邊結構。柱下結構主要有:磉墩、地基;柱間結構為攔土;柱上結構為柱頂石。

2、屋身:該部分主要由柱、板墻及門窗組成,並其上部設有雀替。雀替是至於梁枋下與柱相交處的短木,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

3、屋頂: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屋頂是壹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形式多種多樣,在極大地豐富建築物的整體造型的同時,大體積的屋頂也可將雪雨水直接排放到基座以外,從而有效的保證了建築物的防潮措施。其結構形式為兩坡頂和四坡頂,並輔以單檐雙檐之分。中國古建屋頂主要有五種形式:即:廡殿、歇山、懸山、硬山及攢尖。

(1)廡殿、歇山

廡殿屬四坡屋頂,是古代建築中最高級的屋頂式樣。壹般用於皇宮、廟宇中最主要的大典,可用單檐,特別隆重的用重檐。單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五脊,所以又稱為“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圍繞殿身的四條搏脊和位於角部的四條角脊。

歇山是四坡與兩坡重合屋頂,其等級僅次於廡殿。它由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稱“九脊殿”。它也有單檐、重檐的形式。在宮殿中的次要建築和住宅園林中,又有無正脊的卷棚歇山。此外,天安門城樓屋頂即屬於重檐歇山樣式。

2)懸山、硬山

懸山是兩坡頂的壹種,也是我國壹般建築中最常見的形式。特點是屋檐懸伸在山墻以外。懸山壹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用無正脊的卷棚,山墻的山尖部分常做成五花山墻。

硬山也是兩坡頂的壹種,但屋面不懸出於山墻之外。山墻大多用磚石承重墻並高出屋面,墻頭有各種形式。此種樣式以中國南方居多。

(3)攢尖

攢尖多用於面積不太大的建築屋頂,如塔、亭、閣等。特點是屋面較陡,無正脊,數條垂脊交和在頂部,最後再加頂。

(三)鬥栱為重要建築構造

鬥栱是我國木構架建築特有的結構構件,由方形的鬥、升和矩形的栱、斜的昂組成,下部還有坐鬥及翹(圖2-8)。其作用為:

1、在結構上挑出承重,並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經鬥栱傳遞到柱上

2、有壹定的裝飾作用,又是建築屋頂和屋身立面上的過渡

3、作為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築的尺度衡量標準。

(四)以間為單位,模數制的設計方法。

中國古代建築的兩道屋架之間的空間稱之為壹間,它也是房屋的基本計算單位。建屋時,只要確定了性質、間數,按所規定的材的等級和“分”,即可建成比例適當、構件尺寸基本合理的房屋,從而也就達到了模數制,從而即便是沒有圖紙也能組織施工,並能保持建築群的整體性。

(五)院落式布局,註重建築群的整體性。

中國古代建築多以組合而成為壹組建築群體,大到宮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常為南北向,方正嚴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於中國古代黃河中遊的地理位置與儒學中正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代建築群的布置總要以壹條主要的縱軸線為主,將主要建築物布置在主軸線上,次要建築物則布置在主要建築物前的兩側,東西對峙,組成為壹個方形或長方形院落。這種院落布局既滿足了安全與向陽防風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的制度。這種嚴整的布局並不呆板僵直,而是將多進、多院落空間,布置成為變化的頗具個性的空間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進院落各不相同。第壹進為橫長倒座院,第二進為長方形三合院,第三進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進為橫長罩房院。四進院落的平面各異,配以建築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蒔花植樹,置山石盆景,使空間環境清新活潑,寧靜宜人。

三、中國古代房建的主要類型

(壹)宮殿

中國自古以來均建造了大量的宮殿建築,現保存最為完好的是明清皇城—紫禁城,此建築為我國古代宮殿建築之典範。前有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後有乾清、坤寧、交泰三宮,這種布局為傳統的“前朝後寢”式布局。紫禁城內有不下百所院落,每所院落中建築都有主有從,以配殿襯托主殿。整座宮城正是以建築形象體現了皇家森嚴的等級制度和至高無上的皇權。

(二)民宅

受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民宅大多無臺榭,屋頂也僅有懸山及硬山兩種。但也是以院落式布置,北房明間為堂,東西間及耳房為居室,以東間為上;多院落住宅中,中軸線上院為上;也是按傳統禮制安排居住。

(三)宗教建築

中國古代的宗教建築以佛教為主要,僅洛陽壹帶就曾建寺院1200多座,我國著名的佛像石窟多數是在這個時代開始建造的。其主體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組成,采取中軸線對稱布局,中心為三層臺基上的九層方塔,塔北建佛殿,四面環繞圍墻形成矩形院落。院落的東、南、西三面中央開門,門上都建有門樓。院北是較簡單的烏頭門。僧舍等附屬建築在主體建築的後面和西側。寺墻四角建角樓,墻上有短椽並蓋瓦,墻外挖壕溝環繞,栽種槐樹。此外,道家建築的白雲觀及青羊宮,也是非常有名的建築。

(四)陵墓

因為中國古代磚石結構建築主要就是體現在陵墓建設之上,故對其加以敘述。依據中國傳統思想,木屬陽、故造陽宅,石屬陰、繼而造陰宅。中國古代帝王有這“視死如視生”的理念,其生前所住所用,在其死後均移至地下。據考證,墓室最早為楚國所用,西漢時期得以發展,但仍以木制為主,其名為“黃腸題湊”。東漢時期出現了石砌墓室,墓頂發展經平梁頂、拱門頂至東漢末期已發展為蒼穹頂。在明清帝陵的方程明樓及墓室內的門梁柱,也是以磚石建造的,但由於木材的主導地位,在門梁柱及屋頂均雕刻出鬥栱及翼角等。由此可見,我國工匠對磚石的使用也是具有較高水平的。

四、中國古代房建發展的幾點弊端

行文至此,已接近尾聲,凡事有利則有弊,中國古建雖歷經千年傳承但也存在多數弊端,在此姑且妄加剖析壹二:

1、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觀念及皇權的高度集中制,對中國古代的房建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百姓建房的高度及規格形制不能超越副署,而副署又不得超越皇城,從而使諸工匠即便有了新建造理念,也不敢妄加建造。

2、明清兩朝雖設立工部總管國內建造,但始終未能將其形成壹門學科,建造之事僅局限在工匠之間,且好的建築技術不是禁存於大內,就是藏匿在私人的囊狹之中,從而對古代房建的進壹步發展起到了制約作用。

3、受封建觀念及其他因素影響導致磚石壹直未能起到建築主導作用,從而使中國古代房建失去了質變的契機。

4、中國二千年文明史,朝代更替頻繁,且又經南北朝及五代十國的兩次大分裂,對古代建築造成了極大的損壞。而戰爭的勝利者往往對前朝遺物進行大肆焚毀,

這是中國古建多數不能保存下來的主要原因之壹。

從遠古到漢代的木結構的形式迄今未能完全了解,仍在探索中。從半坡遺址到商代盤龍城遺址、西周周原建築遺址、漢代禮制建築、石闕等,雖已有復原研究,但還都未能得出系統的結論,只能看出壹些脈絡:①殷商的墓室均用井幹式結構,後代雖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結構發展史中卻有重要作用。②自商代至戰國宮殿遺址中已發掘的平面柱網布置,均縱向成行列而橫向常不成行列。據此可推斷屋架構造,系以縱架為主,直至漢代仍有應用,故縱架應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構造形式。後來,遼金時期偶然也有使用縱架承托橫架的構造,那是經過改進提高的縱架。③自西周開始已用櫨鬥作為結合柱、梁的構件,以後逐步發展成櫨鬥上用拱、昂等組合成鋪作的復雜構造形式。

現在知道最早的關於具體的結構形式的記錄,是宋代《營造法式》中的殿堂結構、廳堂結構、簇角梁結構三種。根據現存實例,可以推斷這三種結構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應用。它們的特點如下所述。

殿堂結構:全部結構按水平方向分為柱額、鋪作、屋頂三個整體構造層,自下至上逐層安裝,疊壘而成。如造樓房,只須增加柱額和鋪作層(平坐)即可。應用這種結構的房屋,平面均為長方形。有四種地盤分槽形式,即金箱鬥底槽、雙槽、單槽和分心鬥底槽。

廳堂結構:用橫向的垂直屋架。每個屋架由若幹長短不等的柱梁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鋪作。每兩個屋架間用椽、襻間等連接成間。每座房屋的間數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數、相應步架的椽平長相等,各屋架所用梁柱數量、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規定平面形式。廳堂結構施工較殿堂結構簡便,但不宜建造多層房屋。用廳堂結構建造小規模房屋,不用鋪作,稱為"柱梁作",應用普遍。現存實例中,還有壹種綜合殿堂和廳堂結構的形式,如奉國寺大殿,用縱、橫、豎三個方向的柱、梁、鋪作等構件,互相交錯,組成壹個整體,施工繁難,遼金以後未見再用。

簇角梁結構:用於正圓或正多邊形平面的建築,每個柱頭上的角梁與中心的棖桿(雷公柱)相交,組成圓或方錐形屋頂。

在明清官式建築中,殿堂結構僅存表面形式,實際均為廳堂結構,稱"大木大式"。普遍應用的"柱梁作",稱為"大木小式"。而簇角梁,則稱為"攢尖",多用於小型亭榭。

此外,在長江流域和東南、西南地區,習慣用穿鬥式構架。它與廳堂結構同屬橫向垂直的屋架,但廳堂結構由逐層擡高而減短的梁承受檁和屋頂的重量,故稱擡梁式構架。穿鬥架用柱直接承檁,不用梁,柱間穿枋僅是連系構件。

構件種類 大木作結構構件,按功能可分為12類。其中拱、昂、爵頭、鬥4類屬鋪作構件。

宋代擡梁式構架

根據《營造法式》作如下介紹:

①形制。殿堂型構架內、外柱同高,柱頭以上為壹水平鋪作層,再上即為貫通整個房屋進深方向,隨屋面坡度疊架的梁。廳堂型構架內柱升高,沒有貫穿整幢房屋進深方向的大梁,在柱間使用較短的梁疊架起來。

②柱。大多加工成梭形,外檐四周的柱子帶有生起和側腳。

③梁。露明的梁稱為明伏,被天花遮住的梁稱為草伏,明伏有的加工成月梁形式。按每根梁長度和位置的不同稱謂,如檐伏、乳伏、平梁、搭牽等。梁的長度以椽架來衡量,壹椽架即指壹條架在兩伏之上的椽子的水平長度,壹般梁的長度為幾個椽架的長度即稱幾椽檐伏,但兩椽架長的梁在構架最上壹層的稱為平梁,在內外柱之間的稱為乳伏,處於乳伏之上壹椽架長的梁稱為搭牽。

④鋪作。在梁柱交點的鬥拱形成鋪作層,它既能加強構架的整體性,又能巧妙地吸收、傳遞來自不同方向的荷載,是擡梁式構架中起結構作用的重要部分。

清代擡梁式構架

根據清工部《工程做法》作如下介紹:

清七檁硬山大木小式構架。

①形制。清官式建築構架有大式、小式之分。大式建築等級較高,多用鬥拱。有的檐柱、內柱同高,上加主要起裝飾作用的鬥拱層,上承梁架,近似宋式殿堂構架,多數則近似宋式廳堂構架。大式也有不用鬥拱的,用材較為粗壯。小式建築規模小,不用鬥拱,用料也較節省。但無論大式或小式建築均無明伏、草伏的區別。

②柱。擡梁式構架中的柱子按位置定名。位於前、後檐最外壹列柱子稱為檐柱,位於山墻正中的柱子稱為山柱,在建築的縱中線上的內柱稱為中柱,除中柱以外的內柱,均稱金柱。從故宮現存建築看,明代建築柱子尚保留了側腳、生起的作法,清代則很不明顯。

③梁。每榀梁架中主要的梁,按本身所承托的檁數定稱謂,例如上承九檁者稱為九架梁,依次有八架梁、七架梁,直至三架梁。梁的長度以步架(即檁間水平距離)來計,九架梁者長八步架,七架梁者長六步架,六架梁者長五步架等。此外,還有幾種次要的短梁,如檐柱與金柱間的梁,長僅壹步架,在大式建築中稱桃尖梁,在小式建築中稱抱頭梁。如果廊寬兩步架,桃尖梁加長壹倍,稱雙步梁;這時往往上面還有壹道壹步架長的短梁,稱單步梁。各種類型的梁,截面高寬比,多近於6:5,或5:4,截面近於方形。

④鬥拱。元代以後,梁、柱節點上的鬥拱逐漸變小,與唐宋建築中的鬥拱相比,結構作用減弱,裝飾性加強。到清代鬥拱幾乎蛻化為裝飾性構件。

⑤其他。梁架中的叉手、托腳被取消,縱向的聯系構件減少,襻間、串等被統壹成檁、墊、枋三位壹體的標準作法,稱"壹檁三件"。

擡梁式構架所形成的結構體系,對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為現代建築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材料。

穿鬥式構架

中國古代建築木構架的壹種形式,這種構架以柱直接承檁,沒有梁,原作穿兜架,後簡化為"穿逗架"和"穿鬥架"。

穿鬥式構架的特點是沿房屋的進深方向按檁數立壹排柱,每柱上架壹檁,檁上布椽,屋面荷載直接由檁傳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橫向貫穿起來,成壹榀構架。每兩榀構架之間使用鬥枋和纖子連接起來,形成壹間房間的空間構架。鬥枋用在檐柱柱頭之間,形如擡梁構架中的闌額;纖子用在內柱之間。鬥枋、纖子往往兼作房屋閣樓的龍骨。

每檁下有壹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據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檁三柱壹穿"、"五檁五柱二穿"、"十壹檁十壹柱五穿"等不同構架。隨柱子增多,穿的層數也增多。此法發展到較成熟階段後,鑒於柱子過密影響房屋使用,有時將穿鬥架由原來的每根柱落地改為每隔壹根落地,將不落地的柱子騎在穿枋上,而這些承柱穿枋的層數也相應增加。穿枋穿出檐柱後變成挑枋,承托挑檐。這時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梁的作用。穿鬥式構架房屋的屋頂,壹般是平坡,不作反凹曲面。有時以墊瓦或加大瓦的疊壓長度使接近屋脊的部位微微拱起,取得近似反凹屋面的效果。

穿鬥式構架以柱承檁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縱架有壹定淵源關系,已有悠久的歷史。在漢代畫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漢代穿鬥式構架房屋的形象。穿鬥式構架用料較少,建造時先在地面上拼裝成整榀屋架,然後豎立起來,具有省工、省料,便於施工和比較經濟的優點。同時,密列的立柱也便於安裝壁板和築夾泥墻。因此,在中國長江中下遊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時代采用穿鬥式構架的民居。這些地區有的需要較大空間的建築,采取將穿鬥式構架與擡梁式構架相結合的辦法:在山墻部分使用穿鬥式構架,當中的幾間用擡梁式構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穿鬥式構架是壹種輕型構架,柱徑壹般為20~30厘米;穿枋斷面不過6×12至10×20平方厘米;檁距壹般在100厘米以內;椽的用料也較細。椽上直接鋪瓦,不加望板、望磚。屋頂重量較輕,有優良的防震性能。

井幹式結構

雲南南華井幹式結構民居。

壹種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結構。這種結構以圓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層層疊置,在轉角處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圍欄,再在左右兩側壁上立矮柱承脊檁構成房屋。

中國商代墓槨中已應用井幹式結構,漢墓仍有應用。目前所見最早的井幹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獻都屬漢代。在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器中就有雙坡頂的井幹式房屋。《淮南子》中有"延樓棧道,雞棲井幹"的記載。

井幹式結構需用大量木材,在絕對尺度和開設門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擡梁式構架和穿鬥式構架。中國目前只在東北林區、西南山區尚有個別使用這種結構建造的房屋。雲南南華井幹式結構民居是井幹式結構房屋的實例。它有平房和二層樓,平面都是長方形,面闊兩間,上覆懸山屋頂。屋頂做法是左右側壁頂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檁,椽子搭在脊檁和前後檐墻頂的井幹木上,房屋進深只有二椽。

同時,個人建議妳看看梁思成先生的《拙匠隨筆》和莊裕光先生的《古建春秋》,裏面分章節介紹了中國古建築。

希望可以幫到妳,望采納,謝謝

  • 上一篇:請問:從曲阜旅遊後想去兗州火車站,該乘坐什麽車啊?謝謝啦!
  • 下一篇:貔貅代表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