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風水學者認為貔貅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從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極度註重收藏和佩戴貔貅,傳說貔貅除了開運、辟邪的功效之外,還有鎮宅、化太歲、促姻緣等作用。
中國傳統有裝飾“貔貅”的習俗,貔貅寓意豐富,人們相信它能帶來歡樂及好運,古時候人們常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
傳說貔貅是龍的第九子,它的外表在九子中並不是特別的出眾,它的嘴巴有點像金蟾,長長的,身上又像麒麟,它有嘴巴但是沒有屁股,所以它縱使能吃世間萬物,也不能排泄。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人們認為貔貅可以聚寶,招八方財富。
其實貔貅只能吃不能拉還有個典故,是因為貔貅在年輕的時候犯了錯,觸犯了天條,惹怒了玉皇大帝,所以就懲罰他只能吃東西不能拉,時間長了,貔貅就養成了只吃不拉的習慣。
人們也因為它的這個特點,從而引申為只進財不出財,可以容納四方之財,也就是聚寶盆,也有這催官運的好兆頭。相傳貔貅也有這鎮宅保平安、辟邪擋煞的威力,將翡翠雕刻成貔貅,也是對它的壹種崇拜與尊敬。
壹般貔貅是做成玩件的,放於家中或者辦公室中,是生意人的最佳選擇,貔貅口含壹銅錢,寓意著財源滾滾,招財進寶。具有靈性的的貔貅開了光也有壹些功效。開了光的貔貅,在家中擺放也是有禁忌的不能隨便的擺放為了護住其靈性,也為招財進寶財源滾滾的好寓意。
擴展資料:
有關貔貅的歷史典故:
貔貅,又稱辟邪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壹種通靈神獸。《小爾雅·廣言》中說:“辟,除也。”顧名思義,是人們希望借助它的法力,驅走邪穢,破除不祥。《急就篇》:“射鬾辟邪除群兇。”唐顏師古註:“射鬾、辟邪、皆神獸名。……辟邪、言能辟禦妖邪也。”
今所見最早之貔貅形象的藝術作品上可追溯到漢代,多為帶翼的四足獸,其造形可能傳自西亞。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貔貅的形象變得更加概括抽象,裝飾意趣更濃。從現存的石刻及玉雕貔貅可以看出其外形極富曲線美,氣韻連貫,昂首挺胸,張嘴吐舌,氣宇軒昂。
貔貅的形象自唐代以後較少出現,及至清代乾隆年間,由於乾隆皇帝好古,對古玉更是有著非同壹般的癡迷與喜愛,我們可在當時宮廷所藏的數件古玉貔貅身上看到乾隆皇帝親自授意刻於其上的禦制年款及禦制詩詞,足可見對其的重視和喜愛。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壹件漢代玉貔貅,其包漿瑩潤,曾經深沁熟盤,貔貅的胸前刻有禦制詩。其下配有雙層紫檀木座,上層刻有“乾隆禦玩”字樣,下層刻有與貔貅胸前相同的禦制詩,可見其曾為乾隆皇帝的心愛收藏。
另壹件漢代玉貔貅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其上陰刻“乙巳年乾隆禦題”詩。在欣賞與贊美古物的同時,乾隆皇帝也命工匠參照漢魏及南北朝時貔貅神獸的形象制作新的“仿古”器物。
百度百科-貔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