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是壹個政治概念。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指統壹天下,壹系相承的政權稱正統,反之則稱為"閏統",或斥為"僭竊"、"偏安"。《漢書》的作者班固為了"光揚大漢",而作《典引》。班固認為"漢繼堯運,以建帝業"(《後漢書》卷四十上,《班固傳》);說"漢為堯後",而堯是古帝中"冠德卓絕者",他將帝位禪讓於股肱之臣,歷虞、夏、商、周,"天廼歸功元首,將授漢劉。"因此,漢劉王朝是"蓋膺當天之正統,受克讓之歸運;蓄炎上之烈精,蘊孔佐之弘陳雲爾。"質言之,漢劉王朝是"尊無與抗"的正統王朝。
"正統"又是-個宗法概念,帶有濃厚的宗法性。它又可以泛指嫡系宗屬。班固說:"宣帝即位,由武帝正統興,故立三年,尊孝武廟為世宗,行所巡狩郡國皆立廟"(《漢書》卷二十五下,《郊祀誌》下)。漢宣帝是漢武帝的曾孫,雖然不是漢武帝親生,但按宗法保持繼承關系,所以稱"正統"。班固還記載說:"哀帝即位,成帝母稱太皇太後,成帝趙皇後稱皇太後,而上祖母傅太後與母丁後皆在國邸,自以定陶***王為稱。"高昌侯董宏上書建議:"宜立定陶***王後為皇太後。"師丹反對,奏稱:"今定陶***皇太後、***皇後以定陶***為號者,母從子、妻從夫之義也。欲立官置吏,車服與太皇太後並,非所以明尊卑亡二上之義也。"又說:"為人後者為之子,故為所後服斬衰三年,而降其父母期,明尊本祖而重正統也。"(《漢書》卷八十六,《師丹傳》)在這裏,師丹是用宗法原則來解釋"正統"的。
以上兩個例子,都表明宗法原則是正統觀念的精髓。如是,正統之辨,通常在兩種情況下發生:壹種是在王朝更替時,史家為了本朝的利益,在修前朝歷史的過程中,往往會有正統之辨;另壹種情況是在皇位繼承發生危機的時候,也會爆發激烈的正統之爭。因此,正統之說的核心內容,始終貫穿著"天無二日,民無二王"的封建專制主義原則。它是封建時代的壹種政治理論,也是封建社會政治鬥爭的思想武器之壹。這可以說是正統觀的規範含義。
需要說明的是,正統觀念還被廣泛應用於其它領域中去,於是出現了諸如道統、法統、文統壹類概念。這些概念有壹個***同點,就是都帶有濃厚的宗法烙印。甚至有時候在--些領域裏還逕直使用"正統"的概念。例如,大約從宋代起,人們就把學派或宗派鬥爭中的那些壹脈相傳的嫡派,稱作"正統"。南宋詩人陸遊寫過壹首《喜楊廷秀秘監再入館》,把楊廷秀的復歸,頌作"千載傳正統"(見《劍南詩稿》卷二十壹)。"正統"在這裏被當作詩派的傳人來使用。又如,"正統"還被移用於佛教領域,宋代有個和尚叫宗鑒,此人將天臺宗和尚的記傳集成史書,就取名《釋門正統》。不過,本文所討論的是規範的正統觀,不涉及它的衍生概念。
何謂道統?顧名思義就是道的傳統,也就是道理、理論的傳承。如儒家的道統是從文王到孔子到孟子等傳下來,道家的道統是從老子到莊子等傳下來。又如馬克思主義的道統是從馬克思恩格斯到列寧到斯大林到毛澤東等傳下來,從德國傳到英國傳到蘇俄傳到中國,既是時間意義上的道統,也是空間意義上的道統法統—→以法律和憲法性法律中的某項規定,為統治權力獲得來源的傳統性。君權時期統治者主張,它的統治地位和由它控制的國家政權,依據神聖法律建立而不可動搖。現、當代則演繹為,只有通過周期性、公開投票(大)選舉程序,獲得的國家權威,才符合法(律正)統。其中,“公權民授”理念,為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國家權力獲得唯壹來源,違背這個理念獲得的國家公權,被視為非法,不符合法(律傳統、和法律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