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是中國古代傳統盛食器之壹,形似高足盤,或有蓋,用於盛食物。而燈是中國傳統照明工具之壹,中國傳統的油燈與燭燈起源於新石器時期,自此以後流行數千年,直到西洋煤油燈傳入後才逐漸退出使用領域。豆與燈這兩種器物形態相似、功用卻大不相同,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裏豆通過不斷演進才形成燈。
壹、豆的產生與發展
迄今發現最早的陶豆出土於浙江蕭山跨湖橋文化,距今8000年左右,此時正值新石器時代早期,豆全為陶制,隨後跨湖橋文化演進成為河姆渡文化並在中國東南區域(主要是寧紹地區)廣泛傳播開來,與之相鄰的崧澤文化、薛家崗文化中便也開始發現陶豆。此時的陶豆還處於初創時期,與原型器物的形態相近,常常被稱為缽形豆、盆形豆、盤型豆、碟形豆或罐形豆,其實就是在這些器物下加裝柄後升高形成的。
豆的產生是古人飲食方式改變的必然結果,在新石器早期糧食生產逐漸成為主要食物來源方式,炊煮越來越普遍,煮熟的食物壹般要放置於盛食器中然後才能使用,為了在席地而坐時進食方便,原先無柄的盆、缽、盤、碟、罐等都開始加裝柄來進行升高,這樣便可握住器柄來移動器物,食進食的過程更加方便。
新石器時代中期,豆在長江上、中、下遊和山東地區的各個古代文化中迅速傳播開來,巢湖平原、寧鎮地區、裏河平原、環太湖平原都有所發現,這壹時期陶豆的豆柄繼續升高,最終與器物口徑形成壹定的比例,可以看作是定型的陶豆,這種定型陶豆的柄大約是豆盤直徑的1?1.5倍。隨後逐漸傳播到位於中原和西北地區的廟底溝文化,但不是很常見,還未居於飲食器群組的核心地位。隨著產波範圍的擴大,豆逐漸在東南地區的古代文化中成為祭祀用器。
新石器中晚期大量的彩陶豆在山東和江浙壹帶的遺址中被發現,比較典型的器物為大汶口文化八角形紋彩陶豆,1978年在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出土,泥質紅陶,盆形豆盤,圓唇斜口,深腹,喇叭形高圈足;腹和圈足部位塗抹深紅色陶衣,斜口沿面繪白色彩地,其上用褐、紅彩繪對頂三角形與若幹豎線段相間組成的圖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紅色陶衣之上繪五個方心八角星狀紋樣。
該圖案可能表現夜空星辰光芒四射,也可能寓意某個特殊的星座,加上豆盤內原放置壹些動物骨骼?豬頭、下顎骨等,可推斷其必定為壹種祭祀禮器而非平時的日用器物。新石器晚期,在這些異彩紛呈的古代文化中豆逐漸成為禮器群的核心組成器物之壹,玉與豆的結合形成?禮?字,?禮?字由示、豆、玉三部分構成也正體現出古禮的三大內容?玉器、食器與通天。
進入歷史時期,又出現不同材質、不同類型的豆,且有對應的不同稱謂,制造豆的材質不同,名稱不同,《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所盛之物不同對應豆的類型與名稱也不同,《周禮?醢人》中記載了朝事之豆、饋食之豆、加豆、羞豆;《周禮?籩人》記載有朝事之籩、饋食之籩、加籩和羞籩,總***四種不同類型的豆。
此時貴族已使用制作精美的帶蓋青銅豆,如春秋戰國蟠虺紋青銅豆,此豆蓋中央置圓形捉手,捉手中空,子母口,圓鼓腹,臥獸作耳,獸尾作垂珥,蓋面及器物上腹部都飾有蟠虺紋,莊嚴神秘。到西漢時期隨著竈臺、桌案的普及,古人不再需要握柄飲食器具以後,遂逐漸衰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二、豆演變成為燈
中國傳統的燈主要是?油燈?和?燭臺(燈)?兩種,《辭海》:? 燈,本作鐙,照明器具。?鐙?也通?登?,即《爾雅?釋器》所載?瓦豆謂之登。?可見陶豆與陶燈之間存在的同源關系。新石器晚期陶豆定型並廣泛傳播之後 ,成為壹種重要的盛食工具,既可以盛放肉食又可盛放素食。豆在盛放肉食的時候動物油脂布滿盤面,可以用火點燃從而成為最初的照明工具,在新石器時期因未見實物只能初步推斷陶豆與陶燈相互通用。
到春秋戰國時期,已有豆形燈產生,在戰國墓葬中已發現壹類陶質?細把豆?, 上盤下座且中間以柄項連,淺盤,底部平坦,顯然不具有盛食的作用,且在淺盤中央突起壹個尖狀體,有學者稱之為?火主?,考古界將其定名為?豆形燈?,這是豆演化出燈、燈豆同源的文物實證,也是古代燈具的最初原型。
這壹時期豆形燈的材質有陶和青銅兩種,有多種裝飾、圖案,如戰國坐人銅燈,由坐人、燈柄和燈盤三部分組成,燈盤內立燈釬三個。此外,組合形式的?連枝燈?已經出現,典型代表有戰國時期中山國十五連枝燈,整體造型猶如壹棵大樹,主幹矗立在鏤空夔龍紋底座上,由三只獨首雙身、口銜圓環的猛虎托起。四周伸出七節樹枝,枝上托起15盞燈盤,高低有序,錯落有致。每個燈都有榫口以方便拆卸,架枝上塑有遊動的夔龍、鳴叫的小鳥和頑皮嬉戲的群猴。到秦漢時期,豆形燈廣泛流行開來,這也奠定了中國油燈、燭燈的基本造型。
三、豆形燈的發展變遷
從新石器時期豆、燈互為通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豆形燈出現,壹般使用?油?作為燃料?植物油或動物油脂。此外,先秦文獻中有?蘭膏明燭?的記載,即使用蠟燭直接點燃來照明,不過也可以將固體蠟燭先融化成液體然後再使用。春秋戰國時期伴隨著制蠟的工藝逐漸成熟,豆形燭臺逐漸盛行起來,這種燭臺有的與油燈類型相似,只是底部有尖細的針狀凸起,用於插蠟燭,如漢代銅錯銀蛇紋燭臺,燈盤中間的凸針細高。有關蠟燭文物和文獻記載在晉代以後逐漸增多,表明燭燈與油燈開始並行使用,不過在民間仍然以使用油燈為主,就形制和材質來說,在不同時期豆形燈也不斷發展變化。
西漢時期豆形燈多為陶制,同時也有鐵質、青銅兩種,燈具的柄和底座開始增加裝飾性花紋和附加動物、植物形象,形制完全成熟定型?上部為淺盤、中部為燈柄,燈柄最短約為壹拳距離以便於人手握持,且多有裝飾以起到防滑作用,下部燈座為喇叭狀圈足,有的有繁復的圖案,燈座比燈盤稍大、且重量至少占全燈重量的三分之二,這樣便能保持器物穩定。魏晉時期以來,陶制豆形燈逐漸讓位給瓷質豆形燈,但形制沒有太大的變化,這壹時期豆形燈逐漸成為主流燈具。
直到宋代,豆形燈的形制才再次發生變化,這是順應宋代家具尺度增高, 垂足而坐代替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而發展出來的新造型,其重要變化有三:壹是燈盤加深,能貯存更多油脂;二是燈座變為承盤以便收集燈盤上滴漏的油脂;三是高度增加,出現高檠燈臺。隨後豆形燈的形制再次趨於固定,在元明清時期二、三十厘米左右的小型豆形燈壹直流行於民間,直到清代蠟燭普遍、西洋油燈(馬燈)傳入才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
四、結語
豆,產生於新石器早期,是從缽、盆、盤、碟、罐等無柄器物發展演變而來,因此早期的豆又稱缽形豆、盆形豆、盤型豆、碟形豆或罐形豆,器物加裝柄使其與地面保持了壹定的距離,又便於握持進行,實為古人的壹大創造。新石器中晚期豆已經逐漸發展成壹種禮器,外表飾有繁復的花紋,到歷史時期在《周禮》中詳細記載了八種不同類型的豆及其功能,這反映出飲食禮儀在中華禮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豆與油燈的形狀相似、名字同源,反映出二者最初為同壹器物。
在新石器時期豆或與燈功能通用,在戰國時期發現的?細把豆燈?與同時期青銅禮器豆十分相似,實為豆燈同源的文物實證。西漢時期豆逐漸衰落消失後豆形燈卻逐漸成熟定型,成為今日所用的油燈,與燭燈並用流行了數千年。從材質上看,商周秦漢唐宋經歷了陶制、青銅(鐵質)、瓷質的材質變化,從類型上看,在不同的時代又有著不同的特點,但從根本上仍屬於豆形燈這種類型。直到清代蠟燭普遍應用及西洋燈(馬燈)傳入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豆演變成為燈可看作是中華文化傳統器物功能擴展演變的實證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