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豫劇四大聲腔都有哪些

豫劇四大聲腔都有哪些

祥符調、豫西調、豫東調、沙河調。

1、祥符調

祥符調,是發源於河南開封的壹個豫劇流派,得名於祥符縣,祥符調乃豫劇之母,為標準的中州正韻,是最正宗的豫劇唱腔。

作為豫劇的主流,祥符調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自己古樸醇厚、委婉含蓄、俏麗典雅的風格。祥符調是中國戲劇藝術璀璨星河中的壹顆明星,是戲劇百花園中的壹朵奇葩。

2、豫西調

豫西調,是豫劇的壹個流派,也稱西府調。早年多在豫西山區以及洛陽壹帶演出,百姓稱之為“靠山吼”,藝人們相傳,豫西調是由清乾隆年間朱仙鎮蔣門的壹支流傳下來的。

在清光緒年間之前,豫西調和祥符調在板路、唱腔上基本相同,直到光緒末年才改唱“下五音”,和豫東的“上五音”唱法有了明顯區別。

自此,藝人們為了區別,把開封等地的上五音唱法稱之為“豫東調”,洛陽壹帶的下五音唱法稱之為“豫西調”、“西府調”。

3、豫東調

豫東調,系以商丘為中心的壹個豫劇支派,同山東梆子(高調梆子)的關系極為密切。傳統劇目基本相同,唱法多由大本腔(真嗓)改以二本腔(假嗓)為主。又稱“下路調”或“東路調”。

4、沙河調

沙河調的流傳區域地處平原,水肥土沃,解放前多富足人家,因此演出團體教多,演出也比較經常,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成就了壹大批名家,三、四十年代,沙河調是可以和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相提並論的豫劇地域流派之壹。

五十年代左右,因為沙河調青黃不接,而且大多地處三不管地帶,很少有人參加第壹屆戲曲匯演,這就讓他們失去了直接進入國營劇團的機會。這是沙河調後來發展緩慢的原因之壹。

擴展資料:

豫劇因各地語音差異,在音樂上形成帶有區域特色的藝術流派。清末民初,洛陽等地的豫劇多用下五音,而開封等地的豫劇多用上五音,形成鮮明對比。

為了區別,豫劇藝人將洛陽等地的唱腔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稱封丘各地的唱腔為豫東調(又稱祥符調)。新中國成立後,豫劇專家又把豫東調細分為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

這壹劃分得到廣泛認同,即以封丘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流行於豫東南沙河壹帶的沙河調,又叫“本地梆”。

其中祥符調、沙河調、豫東調多用上五音,豫西調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調和沙河調都已經沒落,豫東調與豫西調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在豫劇繁盛時期,從事豫劇專業的演員,不僅有漢族,還有回族、滿族、朝鮮族、蒙古族、高山族、猶太人等少數族裔。豫劇根植中原、昂奮勃發的宏大氣魄,

雅俗***賞的審美效應,高亢激越、簡潔明快的唱腔曲調,古今兼具、老少鹹宜的表演風格,幽默詼諧、樂觀向上的語言情趣,不難不澀、南北易懂的中州韻音,質樸無華、寬厚浩然的文化風貌,反映現實、貼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眾格局等。

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豁達寬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劇唱腔鏗鏘有力,大氣磅礴、抑揚有度、富有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

其次,豫劇行腔酣暢、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再者,豫劇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再加上曲調詼諧歡快,使得豫劇不僅適合演出輕松的喜劇,又適合演帝王將相的大場面戲。

豫西調委婉動聽,唱腔悲涼故很適合演悲劇。豫劇在關鍵劇情上壹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挑戰性,壹般吐字清晰,易被觀眾聽清。

百度百科——豫劇

  • 上一篇:誰能告訴我布依族的風俗習慣?(包括飲食,服裝,日常生活,擅長的舞蹈和樂器)
  • 下一篇:賡續的意思解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