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誰能告訴我布依族的風俗習慣?(包括飲食,服裝,日常生活,擅長的舞蹈和樂器)

誰能告訴我布依族的風俗習慣?(包括飲食,服裝,日常生活,擅長的舞蹈和樂器)

布依族的風俗

家庭

布依族家庭是父系家長制。家長有支配家中經濟和指揮成員的權力;如家長去世,由長子繼承。男長輩皆受尊敬,為人正直者更有威望。族中糾紛,可自依理調解,勿須上訴官府。婦女的地位低於男子,寡婦可以繼承財產,如果再嫁就不能繼續享受。

家庭結構有小家庭,也有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人口較多的人家,兒子成婚後則分家別居。建國前有的地區分家時,家中的財產必須先留父母的“養老田”和未嫁姊妹的“姑娘田”,其余田地、房產按子均分。絕嗣人家,財產則由房族繼承。分家後,父母大多跟隨最小的兒子,以便幫助照料家務,有的也樂意和自己喜愛的兒子壹起居住。父母對兒女撫養、教育的義務,兒子對父母有贍養、安葬的職責,這是布依族的傳統習慣。

婚姻

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壹夫壹妻制。建國前,婚姻的締結幾乎全由父母包辦,很少有婚姻自由。由於包辦婚姻導致早婚習俗,往往訂婚較早,有些在幼兒時就訂下婚約,俗稱“背帶親”。大多在十三四至十七八歲,也有十壹二歲就舉行結婚禮儀。因年齡太小,壹般由族中伴娘相陪到男家拜祖後,住兩三天即返回娘家。酒期由伴娘陪著同吃同住。婚後回門壹去數年,直到長至十七八歲,在農忙季節或婚喪喜事進,才由夫家姐妹接來幫忙,夫妻開始同居,如此往返,居住時間越來越長,最後長期住在夫家。

婚姻締結,壹般分為“開口親”、“殺雞禮”“訂親”、“結婚”等四個過程。先由男方請媒人到女方說親,若獲得同意,便帶些禮物去“合八字”,謂之“開口親”;第二次由男方帶雞、酒、糖等禮物送到女家,女方請來親友祝賀。因禮物以雞為主,且以雙數為吉,故稱“殺雞禮”。第三次由男子帶酒若幹壺,雞若幹只,豬後腿壹只,豬肉數斤,或整豬壹頭,鞭炮、紅燭二對,聘金若幹元去女方家,通過“交禮錢”、“換八字”等儀式,親友前來慶賀,稱為“訂親”。結婚時,男家選派兩名青年前往女家迎親。其任務是搶回男家備好的兩個大糯米粑粑,帶回男家供祖,至此宣告接親完成。女方家中孩童雲集村外,用苦楝子、稀泥、水槍等投擲接親者,名曰“打報古”。“報古”是對男性接親者的布依語稱呼。這種古樸之風,普遍盛行於鎮寧、關嶺、六枝及普定等地。意思是通知寨內,某某姑娘巳正式嫁到某某寨家。其余各地的婚俗,有興騎馬坐轎的,有興由哥哥背新娘出大門的。無論哪種形式,壹般都有族中姊妹陪送,稱之為“伴娘”。路上打傘步行,新娘當天不直接進男家,先於附近親友家住下,次日清晨選取吉時登門拜祖。

布依族同宗同姓不能通婚,異姓親戚中不同輩份也不能通婚。有些地區還有幾個姓氏之間也不能通婚,如鎮寧扁擔山的盧、馬二姓;安龍魚溝鄉的余、何、韋、陸四姓。據說很早以前是同宗同姓,所以不能結親。

布依族戀愛方式獨特,通常在趕場高潮過後,青年人留下來,身著艷裝的姑娘和小夥各站壹邊,互相物色意中人。作媒介者叫“銀雀”,多半是男方的姊妹。如果小夥相中了某個姑娘,“銀雀”就帶著禮物“飛”到女方身旁,先唱壹首歌:“我替兄弟傳情意,這塊藍靛送給妳,他望這藍靛染出色,他盼這藍靛出光……”等等。姑娘不同意則回歌謝絕;如若稱心則回眸壹笑,男女雙雙走出人群,上山對歌。布依語稱為“榔梢”。

“榔梢”是會朋友的意思。這個社交活動不只限於未婚男女,巳婚者也可參加。這與布依族古老的婚姻制度有關,因為早婚和“不落夫家”,實際上只是訂婚。所以參加“榔梢”活動,對未婚者來說是初戀,對“巳婚”青年來說,如果他(她)對父母包辦的婚事滿意,那只是來炫耀唱歌的才能,反之,則表示對包辦婚姻的反抗。“榔梢”中除唱情歌外,還唱苦歌、告狀歌和逃婚歌等。過去有的青年男女對歌多年,情投意合,於是雙雙逃離家鄉去遠處安家;有的逃不出封建制度的羅網,便雙雙以死殉情。

葬俗

當老人逝世後,喪家即向至親好友報喪,並請本民族“濮摩”先生擡吉日舉辦喪事。有的地方舅權比較突出,如死者是女性必須待舅家人員到場親視入棺,方能安葬。喪禮每簡,視家庭經濟而定。清貧之家,只請“濮摩”開路,壹切從簡;富有之家講排場,除了開路、堂祭之外,還要舉行“古夜王”儀式,砍牛做齋。古時凡遇喪事,都要砍數頭牛、羊祭供。大辦酒席,宴請賓客。喪期長達三五天。停柩期間,喪事之家壹律素食,出喪之後才能開葷。

下葬前二天,寨鄰親友攜禮前來吊唁。視其親疏送幡文、酒、雞、錢及小豬。女婿和舅家要送香亭、紙馬、祭幡。孝子著長幅孝帕、穿草鞋,系麻絲。當外家舅爺到來時,孝子們拄孝棒於柩前跪迎,來者將之扶起。是夜,敲銅鼓、吹嗩吶、打竹筒,舉行治喪儀式。屆時村寨男女集於喪家門外,各持尺余長竹筒刷把,兩人壹組交叉對擊,壹人執木棒高粑糟為拍。有單打、雙打、三打、五打至十二打等,聲調鏗鏘,整齊和諧,有條不紊。又於靈柩前懸數面銅鼓有節奏地敲擊,同時用竹竿敲樓板相應,曰“打銅鼓”。嗩吶均是女婿所請,有壹至數對。整個村寨籠罩在悲聲之中。下葬前壹夜舉行堂祭。堂祭分家祭、賓祭兩種。家祭是兒子女婿等祭吊;賓祭是壹般親友的祭吊。堂祭宣讀祭文,緬懷死者生平,寄以哀思。用素菜九道和葷菜,女婿做葷菜。堂祭結束後,將靈柩移於門外長凳上停放。

吉日出殯,孝子跪拜於前,銅鼓、嗩吶、鐵炮、鞭炮、慟哭聲交成壹片,靈柩在眾人簇擁下緩緩而行。開挖墓壙,先由“濮摩”殺壹只雄雞滴血於選取好的墓地上,謂之“播土”。墓壙挖好,用朱砂於井內畫八卦、友及房子等,撒糯米,再殺壹只雞滴血井內,謂之請“地脈龍神”。待靈柩抵達,井內燒線錢,孝子跪拜,謂之“暖井”,移柩入穴,封土壘墳。若殺牛敲馬者,將牛頭或馬頭供奉墓前。在安順、鎮寧、普定及六盤水等地,還保留有石室墓習俗。挖好墓壙後用厚石板鑲成井坑,放入棺材,上蓋大石板,石灰漿灌,然後封土。外圍又用石頭壘墳。

出殯後第三天,孝家要到墳上祭掃。屆時用小豬、雞、豆腐等供奉,燒化香亭、紙馬,謂之“復山”。喪事到此便告結束。以後每年清明合家備祭口到墓前祭掃。

宗教信仰

建國前布依族信仰多種神靈。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社有社神,每個村寨都建有土地廟。壹些古老或奇特的大樹,或巨石懸崖以及山洞,都被認為有神靈。甚至耕種的水田也有神。有的還供雷神、門神、竈神、龍王等等。這可能是原始宗教信仰萬物有靈的殘存,同時也反映出古代農耕民族的某些意識特征。

祭祀和占蔔

都由本民族“濮摩”即巫師主持。占蔔分為雞骨卦、竹卦、蛋卦、米卦等等。鬼神有善惡之分,認為善神能賜福於人,保佑六畜興旺,五谷豐登;惡鬼則相反,可捉弄人病,降下災禍。祈神保佑或消災禳禍,都要供獻犧牲。信仰的神,每壹種都是壹大集團,每個集團有若幹成員。神靈之間有等級之分,各有名字和職司,職司最高者為“報翁”,即皇帝。還有統領軍隊的將領、執法的法官等等。這實際上是布依族古代社會的歷史折射。

自明及清以後,始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傳入布依族地區。建國前福泉、貴定和麻江和壩芒、樂坪等地,皆設有佛堂、廟宇,有本民族的尼姑、和尚、廟產。但大部分地區皆無多大影響。

由於多神信仰而恪守的禁忌也很多。如正月初壹至初三不能動土、十五不能動刀、幹活。四月初八不能讓牛犁田;每年第壹次打雷後的幾天之內,不能種地。扁擔山壹帶在聽到第壹聲春雷時,每家都要炒糯米粑顆吃,俗稱“吃雷肝”。“掃寨”時不準外人進寨。“戊日”、“甲子日”忌生產,忌出行。部分地區還不能隨便移動和用腳踩三腳架,鍋耳要順著正梁方向放置。婦女不能回娘家生小孩,產婦不準走過堂屋,且產後未滿月不能出門;未出嫁的姑娘死後不能從正門擡出;死在外面的人,屍體不能擡進家等等。建國後隨著科學文化和思想覺悟的提高,這些禁忌巳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且正在逐步消失。

  • 上一篇:請問,上飛機時,托運的行李是如何安檢呢,會被開箱嗎,是不是用有海關鎖的旅行箱更好?
  • 下一篇:豫劇四大聲腔都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