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因各地語音差異,在音樂上形成帶有區域特色的藝術流派。清末民初,洛陽等地的豫劇多用下五音,而開封等地的豫劇多用上五音,形成鮮明對比。為了區別,豫劇藝人將洛陽等地的唱腔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稱開封各地的唱腔為豫東調(又稱祥符調)。
新中國成立後,豫劇專家又把豫東調細分為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這壹劃分得到廣泛認同,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流行於豫東南沙河壹帶的沙河調,又叫“本地梆”。
其中祥符調、沙河調、豫東調多用上五音,豫西調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調和沙河調都已經沒落,豫東調與豫西調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豫劇根植中原、昂奮勃發的宏大氣魄,雅俗***賞的審美效應,高亢激越、簡潔明快的唱腔曲調,古今兼具、老少鹹宜的表演風格,幽默詼諧、樂觀向上的語言情趣,不難不澀、南北易懂的中州韻音,質樸無華、寬厚浩然的文化風貌,反映現實、貼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眾格局等。
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豁達寬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劇唱腔鏗鏘有力,大氣磅礴、抑揚有度、富有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劇行腔酣暢、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
再者,豫劇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再加上曲調詼諧歡快,使得豫劇不僅適合演出輕松的喜劇,又適合演帝王將相的大場面戲,豫西調委婉動聽,唱腔悲涼故很適合演悲劇。豫劇在關鍵劇情上壹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挑戰性,壹般吐字清晰,易被觀眾聽清。
擴展資料:
藝術形式
豫劇藝術形式表現在“四功五法”上,“四功五法”是豫劇演員基本功的統稱。四功是指唱、念、做、打(舞),“唱”即演唱者隨劇情、人物性格、思想和情緒的發展變化用聲樂技巧生動表現出來,唱要求字清腔純,節奏準確,以字生腔,以情帶腔;
“念”是指念白,用接近於生活的語言,以韻律化的方式展現的對白,是具有節奏感和音樂性的戲曲對白;“做”泛指表演技巧,特指舞蹈化的形式動作;“打”是傳統武術在戲曲表演中的舞蹈化體現。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手”是指各種手勢動作;
“眼”是指各種眼神表情;“身”是指各種身段工架;“步”是指各種形式的臺步;“法”則總指上述幾種表演技術的規程和法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