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流傳在貴州的曲藝揚琴(又名“文琴”、“貴州彈詞”)於1953年發展而成的,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黔劇戲衣融合了當地各民族特點,視劇情和人物性格而設計。
黔劇自誕生到1980年底,20多年來曾先後創作、改編、移植、上演了大量劇目,其中,改編侗劇優秀傳統劇目《秦娘美》,1960年拍攝成舞臺藝術影片;創作的彜族歷史故事劇《奢香夫人》,在編、導、演、音樂、舞美等方面,都達到新的水平。
擴展資料:
黔劇藝術特點
黔劇音樂是在貴州揚琴說唱音樂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改革,並從貴州地方其它戲曲劇種以及民族民間音樂中汲取素材,逐漸發展而成的。黔劇唱腔用貴州方言演唱,以貴陽官話及黔西話為代表,屬北方語系、西南官話,其聲、韻、調都有自己的鮮明個性。黔劇的基本唱腔均屬四句式板式變化體,唱詞以七言十言為主,並按尾字平仄偶句押腳韻的規律,形成嚴格的上下句式。黔劇唱腔由基本唱腔和其它唱腔兩類組成,形成了以板式變化為主,單曲體為輔的綜合體制。
基本唱腔在貴州揚琴的七個常用唱腔的基礎上,按板式變化體進行歸類和發展,形成多系統基本唱腔格局,有揚調腔、二板腔、二黃腔三個腔類:
揚調腔在〔揚調〕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由〔揚調〕、〔苦稟〕、〔反調〕三個唱調構成。
二板腔在〔二板〕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由〔二板〕、〔宮二板〕兩個唱調構成。
二簧腔包含〔二簧壹字〕、〔二簧快壹字〕、〔二流〕三個黔劇傳統板式唱腔,又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二簧垛板〕、〔二簧搖板〕、〔二簧散板〕、〔二簧幹板〕、〔二簧倒板〕、〔二簧奪子〕等板式。
黔劇唱腔的連接靈活自如,其連接類型有:基本唱腔揚調腔、二板腔、二簧腔內各板式的連接;基本唱腔與另壹基本唱腔的連接,如揚調腔與二簧腔的連接,二板腔和揚調腔的連接;基本唱腔與其它唱腔的連接包括小調、新腔和未歸入基本唱腔的傳統唱腔;基本唱腔與合唱、伴唱與連接等連接形式。
黔劇器樂曲的來源有三:壹是繼承貴州揚琴傳統曲牌〔八譜〕,有〔大八譜〕、〔小八譜〕之分;二是吸收貴州梆子戲曲牌,現常用的有〔小開門〕、〔萬年歡〕、〔柳青蓮〕等;三是新編曲牌,是為特定情景的需要編寫或創作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