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賦體的各朝賦體

賦體的各朝賦體

★壹、從體裁特點上看,漢代辭賦有三種基本形式[5] :

1.詩體賦,四言為主,隔句用韻,篇幅較小,蓋由《詩經》演變而來,與詩比較,趨向於散體化。

2.騷體賦,形式與楚辭大體相同,乃由楚民歌演變而來抒情性強。

3.散體賦,句式三、四言至九、十言均有,韻散結合,以體物為主,壹般直書其事,鋪采摛文,排比鋪陳,多以問答體形式展開描寫,辭藻富麗,篇幅龐大。主要由諸子問答體、戰國縱橫遊說之文和楚辭演化而來。

★二、唐代之後的賦作體裁

中國傳統文學的體裁大致可以分成"有韻為文,無韻為筆"(《文心雕龍·總術》)兩種。在韻文之中,詩歌與辭賦是主要的代表性文類。辭賦的體裁,按照我的分類,可以分成騷體賦、文體賦、駢體賦、律體賦四種,簡稱為騷賦、文賦、駢賦、律賦(詳參拙撰〈宋代辭賦辨體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2003年)。騷體賦和文體賦是從先秦戰國到漢代形成的文體,駢體賦是六朝形成的文體,律賦是唐代形成的文體。唐代及其以後各個朝代,騷、文、駢、律四種賦體都有所發展,根據社會功能和個人愛好,逐漸有所分工,正如清代賦家侯心齋所說:「今之作者,遇大典禮或用古賦(按:包括文賦和駢賦);言情適誌之作或雜用騷賦、文賦;考試所用皆律賦也。」(引自程祥棟編《東湖草堂賦鈔》初集卷首)認為賦體之選擇,是由表現內容的需要所決定的。侯心齋的講法是不錯的,不過,如果從唐代以後現存賦作的數量來考察,哪種賦體流傳最多呢?事實上,律賦卻是留存數量最多的壹種賦體。

★三、清代賦學家采用了賦體「三分法」。清初陸葇編《歷朝賦格》十五卷,匯選歷代之賦,起自荀子、宋玉,下迄元明,先按照賦體總分為三格:曰文體、曰騷體、曰駢體。

林聯桂《見星廬賦話》繼承這種三分法。首先指出「古賦之名始於唐,所以別乎律也」,接著區分古賦之體為三種:

「壹曰文賦體。以其句櫛字比,藻飾音諧,而疏古之氣壹往而深,有近乎文故也。」

自周荀卿〈禮賦〉、宋玉〈風賦〉至唐杜牧〈阿房宮賦〉,以及宋元明以下之文體賦皆屬此類。

「壹曰騷賦體。夫子刪詩,楚獨無風。後數百年,屈子乃作〈離騷〉。騷者,詩之變,賦之祖也。後人尊之曰經,而效其體者,又未嘗不以為賦。」

從漢賈誼之〈旱雲賦〉至明陶望齡之〈述誌賦〉、伍士隆之〈惜士不遇賦〉之類,皆屬此體。

「壹曰駢賦體。駢四儷六之謂也。此格自屈、宋、相如,略開其端,後遂有全用比偶者。浸淫於六朝,絢爛極矣。唐人以後,聯四六,限八音,協韻諧聲,嚴於銖兩;比如畫家之有界畫勾拈,不得專取潑墨淡遠為能品也。」

  • 上一篇:誰知道讓爆米花重新變脆的好方法
  • 下一篇:輝縣百泉湖作文大全(150到200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