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采茶戲的舞臺語言是當地客家方言。它載歌載舞,氣氛輕松活潑,語言幽默風趣,融民間口頭文學、民間歌舞、燈彩於壹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其劇目多以喜劇、鬧劇為主,很少正劇和悲劇。題材上多以下層群眾、尤其是手工業工人、藝匠的日常生活為表現對象,尤其又以男歡女愛的戲情所占比重為大。
其音樂唱腔屬於曲牌體,以茶腔和燈腔為主,兼有路腔和雜調,俗稱“三腔壹調”。伴奏均為民間樂器,主要有勾筒、嗩吶、鑼、鼓、鈸和笛子等。
其表演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小醜、小旦兩個行當,曾有“三角成班,兩小當家”之說。
贛南采茶戲的音樂豐富多彩,可塑性強,鄉土氣息濃郁,風格特色十分鮮明。根據其調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為“茶腔”、“燈腔”、“路腔”和“雜調”四大類,簡稱為“三腔壹調”。
“茶腔”是贛南采茶戲的主要聲腔,它節奏活潑明快,旋律優美抒情,富有濃厚的田園山野風味。如享譽全國的“斑鳩調”,還有“牡丹調”、“打鞋底”、“上山調”等。
“燈腔”是采茶戲的重要聲腔,它高亢渾厚,粗獷熱烈,旋律跌宕起伏,張弛有致,戲曲味較濃。加上嗩吶和鑼鼓的緊密配合,氣氛熾熱,情緒振奮,有如山區人民向上的精神風貌。
“路腔”由適應路上行走時所唱曲牌而得名,它特有的輕松活潑、詼諧風趣,為采茶戲載歌載舞的表演藝術提供了廣闊天地。
“雜調”嬌柔甜美、玲瓏華麗,在采茶戲音樂中雖不做主腔,但穿插使用,偶爾出現,點綴情趣,常能起到奇特的藝術效果。
在贛南采茶戲唱腔音樂中,不論是茶腔或燈腔,還是路腔和雜調,均廣泛運用到襯詞。贛南采茶戲凡是唱都離不開襯詞,甚至還有“唱詞不夠襯詞湊”的情況。
伴奏中的主奏樂器為“勾筒”,用正反弦順腔伴奏,用客家方言和贛州官話念白和演唱,約有三百多個曲牌。
角色行旦主要是“二旦壹醜”,載歌載舞的表演開工,具有渾厚的生活和勞動氣息,詼諧逗趣,極富濃郁的贛南鄉土氣息韻味,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是當地群眾最喜聽樂看的地方戲。
最能表現贛南采茶戲特征的除了音樂,當數它的表演開工,歌、舞、戲三者並重。它的表演特征可以歸納為“三奇三絕”。
三奇是:傳統采茶戲表現的全是下層勞動人民的愛情與勞動生活,沒有宮廷舞和才子佳人舞,此為壹奇;大量的表演身段模仿動物的動作,並以動物的動作命名,此為二奇;歌舞戲相隨相伴,以致有人認為是地方歌舞劇,此為三奇。
三絕是:矮子步、單袖筒、扇子花。
贛南采茶戲中的矮子步又分矮樁、中樁、高樁。這是天下戲曲中絕無僅有的矮子步。
單袖筒,這又是壹絕。唯獨贛南采茶舞中,只有壹個左袖筒。但它卻創造了眾多的舞蹈術語。如抓袖、搭袖、背袖、遮陽袖、繞扇袖、腋下袖、鳳尾袖、穿針引線袖、花籃袖、上拋、下甩、纏腰、繞膝、側卷翻飛……
扇花的動作甚多,種類繁雜,其中有拋甩扇、裝折扇、避風扇、遮日扇、遙望扇、聞花扇、遮面扇等數十種,表現力極強。
南采茶戲的傳統劇目,原有100多個,其中壹部分已經失傳,現保留的傳統劇目有90多個。如:《九龍山摘茶》、《唐二試妻》、《賣雜貨》、《上廣東》、《雙檢菌》、《瞎子鬧店》、《賣花錢》、《香火龍》、《阿三打鐵》、《五嶺之春》、《花燈仙子》、《吹鼓手招親》、《滿妹添喜》、《睄妹子》、《補皮鞋》等。
這些劇目,多為喜劇,反映了贛南廣大勞動群眾的勞動過程和生活片斷,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它不靠完整的故事和離奇的情節來吸引觀眾,而是靠幽默、詼諧、生動活潑的表演唱腔取勝,百看不厭,久演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