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的特點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
越劇流派唱腔由曲調和唱法兩大部分組成,在曲調的組織上,各派都有與眾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過旋律、節奏以及板眼的變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風格。特別是起調,落調,句間、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斷反復、變化的特征樂匯和慣用音調等,更是體現各流派唱腔藝術特點的核心和關鍵。在演唱方法上,則大都集中在唱字、唱聲、唱情等方面顯示自己的獨特個性,通過發聲、音色以及潤腔裝飾的變化,形成不同的韻味美。有些細微之處,還包括著不少為曲譜難以包容,也無法詳盡記錄的特殊演唱形態,卻更能體現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越劇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等江南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據初步統計,約有280多個,業余劇團更有成千上萬,不勝統計。在海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當為流傳最廣之地方劇種。
越劇的經典劇目
至2006年,越劇有大量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
《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西廂記》《祥林嫂》《何文秀》《碧玉簪》《追魚》《情探》《珍珠塔》《柳毅傳書》《五女拜壽》《沙漠王子》《盤夫索夫》《盤妻索妻》《九斤姑娘》《山河戀》《玉堂春》《血手印》《孟麗君》《打金枝》《玉蜻蜓》《荊釵記》《西園記》《春香傳》《白蛇傳》《李娃傳》《白兔記》《漢宮怨》《紅絲錯》《花中君子》《漢文皇後》《三看禦妹》《金殿拒婚》《孔雀東南飛》《王老虎搶親》《穆桂英掛帥》《陸遊與唐琬》《貍貓換太子》《家》等。
《中國越劇大典》記載的代表性優秀劇目***有375個。
具體名單請進入詞條中國越劇大典查閱《名劇卷》。
越劇的名稱由來
“越劇”起源於“落地唱書”,後又有稱為“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臺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等。第壹次稱“越劇”,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遊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 1938年起,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但各戲報上的稱謂依舊不統壹,記者與投稿者經常各用各的。1939年,《大公報》記者樊迪民,兼為姚水娟之“越吟舞臺”的編導,受李白《越女詞》之啟發,兼考慮紹興是越王勾踐生聚教訓擊敗吳國的復興基地,而越劇發源地嵊縣是紹屬之壹,又受越劇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響,越唱越高,越唱越遠”之豪言觸動,遂給茹伯勛編的《戲劇報》寫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告諸觀眾。 自此以後,各報“女子文戲”的廣告陸續改稱為“越劇”,新中國成立後,更是統壹稱為“越劇”。
因越劇早期曾用”紹興戲劇“、”紹興文戲“為名,故有將越劇稱為“紹興戲”的說法,實是因當時無“越劇”之名而借用“紹興戲”之稱,但“越劇”實際上並非“紹興戲”。[12-13] 然因訛傳訛,越劇劇名的翻譯中也有了“Shaoxing Opera”壹詞。但正規表述,對“越劇”劇名的翻譯,應是“Yue Opera”(亦有翻譯成“YueJu Opera”者),此稱謂已被越劇專業書籍及官方文檔廣泛應用,亦被報刊媒體所接收並使用,而當日誤翻之“Shaoxing Opera”則成為了壹個歷史。
劇院搭臺
不遺余力推舉地方劇種
提起越劇,“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書房門前壹枝梅”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動人旋律,而最初誕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紅樓夢》與《梁祝》更是歷經時代淘洗卻從不褪色的經典。從“詩化越劇”《陸遊與唐婉》到“明星版”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從青春版《家》到《紅樓夢》和《大唐驪歌》,5臺越劇大戲跨越近壹個月的演出,再度展現了國家大劇院不遺余力推舉地方劇種、弘揚傳統藝術的決心,更會讓新老戲迷過足戲癮。
國家大劇院演出部副部長孟鑫介紹,大劇院成立6年來,每壹年都會安排不同主題的戲曲展演活動,就最近兩年來說,大劇院不僅要體現國粹京劇、大雅昆曲的`魅力,還特別為地方戲曲開辟了展現風采的空間,希望能夠多角度、多側面地展現地方劇種的發展脈絡與傳承現狀,更好地傳播、傳承優秀的戲曲藝術。據悉,2013年國家大劇院就曾成功舉辦了“黃梅戲藝術周”,在票房與口碑上都取得了成功。
經典壓場
傳統魅力透著青春氣息
“林妹妹”來了,但作為“越劇藝術周”,自然不止“掉下壹個林妹妹”。除了《紅樓夢》《梁祝》《陸遊與唐婉》等經典壓場,《家》《大唐驪歌》等劇目也將讓人耳目壹新。
杭州越劇院的《紅樓夢》結合了曹雪芹的經典文學原著,對原版越劇《紅樓夢》劇稿進行了精心調整,不論是音樂唱腔、舞美設計還是演員服裝,都深具虛實結合、唯美飄逸的中國傳統文化神韻。該劇導演展敏表示,“杭越版”的《紅樓夢》將讓觀眾聆聽到原汁原味“徐王版”的經典唱腔,而在視覺上不論是舞臺美術設計還是人物服裝造型,都將以“虛實結合”、“唯美靈動”的中國傳統美學精神為原則,營造壹臺流光溢彩的視覺盛宴。而越劇“明星版”《梁祝》則由江、浙、滬、閩等地的越劇院團聯袂打造,同時匯集了吳鳳花、王杭娟、吳素英、陳飛等當今越劇舞臺上的優秀演員。七大主流越劇流派聯手演繹同壹角色,使得觀眾在兩個小時內欣賞到不同越劇流派的特點與神韻。
除了具備深厚觀眾基礎的經典老戲,由溫州越劇團帶來的新編歷史越劇《大唐驪歌》則將首度面對北京觀眾。這部作品根據電視劇《大明宮詞》改編,由越劇導演楊小青執導。據介紹,該劇大膽吸收了莎士比亞戲劇和民族歌劇的表現手段,“歌隊與舞隊”的表演形式將首度出現在越劇舞臺上。此外,為紀念巴金誕辰110周年,上海越劇院也帶來了“青春版”越劇《家》,展示巴金原著作品中深沈的人文力量與美學追求。
角兒唱戲
名家新秀齊登場
作為角兒的藝術,此次“越劇藝術周”自然少不了名家。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詩化越劇”的巔峰之作《陸遊與唐婉》將在闊別北京觀眾6年之後再度回歸,打響頭炮,將於2月22日至23日繽紛亮相。既演繹“鐵馬冰河入夢來”的陸遊,又表現那個繾綣痛吟“紅酥手,黃藤酒”的陸遊,主演茅威濤將用她特有的文人氣質與詩人情懷再度講述那個讓人肝腸寸斷的愛情故事。她表示,此次演出的版本根據老版本《陸遊與唐婉》完成,刪掉了“李盼盼”這壹條旁支發展的線索。現在的版本更加精煉詩意,故事的矛盾主線更加清晰和集中,從而借助矛盾沖突更加深入地剖析了中國古代典型知識分子的命運。
“明星版”越劇《梁祝》可以說是本次“越劇藝術周”的又壹大亮點。匯聚吳鳳花、方亞芬、李敏、吳素英、陳飛、陳雪萍、張小君、張學芬、徐銘、謝群英等越劇明星和範、尹、傅、王、袁、呂、金、徐等流派的這部劇堪稱越劇《梁祝》的“流派唱腔之最”。而作為此次“越劇周”中唯壹的壹部民國題材作品,改編自巴金同名小說的越劇《家》可謂青春洋溢。該劇由上海越劇院壹眾優秀青年演員擔綱主演:尹派小生齊春雷飾演覺新、袁派花旦俞景嵐飾演梅芬、呂派花旦鄧華蔚飾演瑞玨、陸派小生徐標新和範派小生裘隆分飾覺慧。就如同巴金先生在《激流》總序中壹再強調“青春是美麗的”,“青春版”《家》也緊扣“青春”主題,以青春靚麗的演員、委婉優雅的唱腔展示原著的力量。(鄭榮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