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竹竿舞的少數民族有:京族、瑤族、壯族、佤族、苗族、黎族、畬族等。
瑤族竹竿舞,瑤族是壹個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幾個省區的山區,是我國南方壹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每到瑤族傳統的重大節日,村中師爺們就自發組織壹些傳統的“拜王”“耍歌堂”等娛樂或登記活動,場面壯觀,別具壹格,有較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
在必背鎮,有壹座具有濃厚瑤族特色的接待樓,遊客在這裏可飽嘗瑤族風味,暢飲瑤胞自制的苦桑酒,也能欣賞到瑤家小夥子和瑤族姑娘為妳表演的瑤族竹杠舞、頂杠、豐收舞和瑤族婚嫁等民族節。
壯族竹桿舞是壹種可以與客***舞的娛樂性較強的舞蹈,壹般是由十多幾十個演員敲擊竹竿,在演員的領舞下讓客人參與, 規模較小。
從1985年起,在我國壯鄉——廣西武鳴縣,每年都舉辦“三月三”歌圩,每年都吸引數萬人參加,千名壯家青年男女以跳竹桿舞來慶祝自己的節日,形成了千人齊跳竹杠舞的壯觀景象。
擴展資料:
竹竿舞的藝術特點:
竹竿舞與傳統節日緊密的聯系在壹起。黎族人民極為重要的芋念芋、做佛節等節日的夜晚都會跳起用來助興的竹竿舞,這種舞蹈通常也在日常勞作結束後舉行,流傳較廣,群眾基礎較好。
竹竿舞主要以竹為道具,不需要太大的場地,傳統竹竿舞通常在鄉野氣息濃厚的庭院或曬谷場舉行,通常由2根3.5米長左右的大竹竿作底架,在平行距離約為1~2m的空間中擺放8根細長竹竿,這是竹竿舞的基本框架。持桿者主要分坐底架的兩側,姿態以蹲或坐為主。
每人各握細竹竿的兩端,然後按照相應的節奏敲擊竹竿,並且依照相對固定的次序分上下左右或交叉拍擊竹竿,樂聲清脆入耳而且極富律動美感。
跳舞者動作優美,跳躍靈活,時而插入竹竿做竹上舞,時而雙腿或單腳交替變換或左右躲閃,不僅讓觀眾嘆為觀止,而且對舞者靈巧欣賞不已。
百度百科-竹竿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