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木畫問世於本世紀初,發源於福州東郊西園村。相傳在辛亥革命後的1913年,有人從德國帶回壹幀類似“木畫”的作品。當地民間雕刻藝人陳春潤、吳啟棋、鄭立溪等深受啟發,遂在福建工藝傳習所工讀時,用從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進口的栓皮櫟樹的木栓層作主要原料,把這種質地輕、松、富有彈性且紋理細潤的軟木切削成薄片,運用中國各種傳統雕刻技法,以刀代筆,用手工加以精雕巧鏤,制成紋理纖細的復雜畫面,並利用畫框內有限的空間,使景物的形象立體化,安排上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各種亭臺樓閣等。軟木畫色調古雅純樸,形象逼真,畫面猶如宋人筆意,意境深邃,遠奧高古,清奇可愛,具有“叢山數百裏,盡在壹框中”的藝術效果。軟木畫品種繁多,有雄偉壯觀的屏風、掛屏、大擺件、小擺件以及與實用結合的產品、旅遊紀念品等,達二三百種規格,四五百個花色品種,作品行銷全國各地及歐美、日本、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福州軟木畫產生於1914年,由福州民間藝人吳啟棋首創。巧匠們利用軟木質地輕軟、紋理細密、色調柔和的特性,運用傳統的民間雕刻技藝,以刀代筆,將軟木精心雕鏤成中國畫式的亭臺樓閣、花草樹木等零部件,再根據創作需要,將這些零部件有機組合成壹幅完整的景觀,將中國民間精湛的雕刻技藝與中國繪畫優美而深遠的意境巧妙結合,軟木畫由此得名。 軟木畫曾經壹度輝煌。
吳啟棋創造軟木畫後便回到家鄉福州西園村開設手工藝作坊,西園村人競相學藝,軟木畫由此成了西園村人的經濟來源之壹。解放前,福州軟木畫已經暢銷海外,曾在世界博覽會展出。 建國後,作為世界上獨壹無二的民間手工藝品種,軟木畫工藝的發展壹直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和支持。朱德、董必武和郭沫若等領導及社會知名人士曾親臨軟木畫的主要生產單位福州工藝木畫廠參觀。鄧小平同誌在參觀軟木畫後留下“民間藝術精品”的題詞。
這段時間,軟木畫創作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曾數次蟬聯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最高獎金杯獎,壹些優秀作品多次被選中裝飾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和臺灣廳,還有壹些作品被作為外交國禮走向世界各地。 軟木畫不僅在文化方面體現出了自己的價值,還在經濟方面做出了貢獻。改革開放初期,軟木畫暢銷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產值高達5000萬元以上,是上世紀80年代福建省外貿出口創匯率最高的產品之壹。 然而好景不長,在短短幾年內,軟木畫急轉而下,工廠相繼倒閉、大師封刀休藝、人員下崗改行,軟木畫行業陷入了從未有過的困境。
黃世欽師傅1972年進福州工藝木畫廠,壹直工作到1999年工廠倒閉,親眼見證了福州軟木畫從輝煌到衰敗的歷史。他介紹說,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於中國的外貿市場遭遇“寒冷的冬季”,主要依賴出口的軟木畫自然也遭受重創。1988年僅福州木畫廠的出口額就突破500萬元大關,可1990年,出口額卻跌至20多萬元。加之壹些生產廠家和經銷商急功近利,為了保住成本,偷工減料、粗制濫造,並且相互壓價,導致壹大批質量低劣的產品充斥市場,對軟木畫的信譽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同時,有關職能部門沒有及時對軟木畫的生產經營予以有效的監管,從而丟掉了市場。說到這,黃師傅沈痛地嘆道:“藝術軟木畫蛻變成了江湖軟木畫。”
時至今日,軟木畫行業的市場銷路依然打不開。就拿發源地西園村來說,據福州西園軟木畫協會會長吳傳福介紹,在20世紀80年代福州軟木畫的鼎盛時期,西園村90%以上的家庭從事軟木畫生產,就連鄰村嶽峰村也有近50%的家庭從事這壹產業,從業人員高達15000人。而福州西園軟木畫協會與福州西園軟木畫研究技術發展中心裏頭,多半是些老藝人,年輕人很少,軟木畫面臨著傳承中斷的危險。 作為福州市工藝美術行業的主管部門,市工藝美術研究發展中心的有關人士認為,在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除了政府部門在政策法規、組織機構、資金投入、尋找商機及人才培養等方面要予以積極扶持外,這壹傳統民間手工技藝只有走向市場,才會有發展和壯大的機會,才能走向真正的振興。吳芝生是軟木畫老藝人中唯壹在行業整體衰敗以來壹直堅持創作並同時探索、踐行市場化的人,他自創了壹個軟木畫創作中心。他認為,軟木畫的生產經營單位首先要結合民間工藝美術自身的規律,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科學的經營管理機制,組建壹支懂得現代經營管理、了解民間工藝藝術的人才隊伍。
其次,軟木畫技藝必須加大形式、內容、用途及技藝等方面的創新,因為單純以鑒賞和收藏為目的的消費群體畢竟狹小。吳芝生和他的創作中心對軟木畫的外觀形式、表現內容、創作題材及點綴裝潢等方面都進行了創新和改進,以跟上時代潮流和人們的審美情趣。比如說,他們改變了傳統軟木畫的外框總是黑色的套式,采用深綠色、褐色等多種顏色裝飾,使風格多樣化。同時,他們將軟木畫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結合起來,比如在筆筒上貼上軟木畫等,有利於打開軟木畫的市場銷路。再者,軟木畫要積極地去尋找市場、開拓市場。吳芝生就曾積極地利用在全國各地召開博覽會、展銷會的機會去推廣產品,取得了很大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