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辛棄疾 破陣子 賞析

辛棄疾 破陣子 賞析

/view/1426578.htm

這是辛棄疾寄給陳亮(字同甫)的壹首詞。陳亮是壹位愛國誌士,壹生堅持抗金的主張,他是辛棄疾政治上、學術上的好友。他壹生不得誌,五十多歲才狀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倆同是被南宋統治集團所排斥、打擊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陳亮與辛棄疾曾經在江西鵝湖商量恢復大計,但是後來他們的計劃全都落空了。這首詞可能是這次約會前後的作品。

這詞全首都寫軍中生活,也可以說是寫想象中的抗金軍隊中的生活。上片描寫在壹個秋天的早晨沙場上點兵時的壯盛場面。開頭兩句寫軍營裏的夜與曉,“醉裏挑燈看劍”壹句有三層意思:“看劍”表示雄心,“挑燈”點出時間,醉裏還挑燈看劍是寫念念不忘報國。次句“夢回吹角連營”,寫拂曉醒來時聽見各個軍營接連響起雄壯的號角聲。上句是看,此句是聞。接下三句寫兵士們的宴飲、娛樂生活和閱兵場面,詞的境界逐漸伸展、擴大。“八百裏分麾下炙”,八百裏炙是指烤牛肉。“麾”是軍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們在軍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聲”,指各種樂器合奏出雄壯悲涼的軍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隱詩:“錦瑟無端五十弦。”這詞裏的“五十弦”,當泛指合奏的各種樂器。“翻”,指演奏。“塞外聲”,指雄壯悲涼的軍歌。

下片寫投入戰鬥的驚險場面:“馬作的盧飛快”,“的盧”,駿馬名。相傳三國劉備在荊州遇厄,的盧馬載著他壹躍三丈,越過檀溪(《三國誌·先主傳》引《世說》)。“作”,作“如”解。“弓如霹靂弦驚”,比喻射箭時弓弦的響聲如雷震。“了卻君王天下事”兩句,描寫戰鬥獲勝,大功告成時將軍意氣昂揚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復中原。收復中原,不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同關心的大事。末句壹結,卻轉到在南宋統治集團的壓抑下,恢復祖國河山的壯誌無從實現的悲憤。這壹轉折,使上面所寫的願望全部成為幻想,全部落空。

這首詞題是“壯詞”,前面九句的確可稱得上是壯詞,但是最後壹句使全首詞的感情起了變化,使全首詞成為悲壯的而不是雄壯的。前面九句是興高采烈、雄姿英發的。最後壹句寫出了現實與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幻滅。這是辛棄疾壹生政治身世的悲憤,也同樣是陳亮的悲憤。

辛棄疾被稱為宋詞豪放派的宗師。在這首詞中表現的藝術風格有兩方面:壹是內容感情的雄壯,它的聲調、色彩與婉約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這首詞結構布局的奇變。壹般詞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別寫景和抒情,這個詞調依譜式應在“沙場秋點兵”句分片。而這首詞卻把兩片內容緊密連在壹起,過變不變(過變是第二片的開頭)。依它的文義看,這首詞的前九句為壹意,末了“可憐白發生”壹句另為壹意。全首詞到末了才來壹個大轉折,並且壹轉折即結束,文筆很是矯健有力。前九句寫軍容寫雄心都是想象之辭。末句卻是現實情況,以末了壹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幾十個字。前九句寫的酣恣淋漓,正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這樣的結構不但宋詞中少有,在古代詩文中也很少見。這種藝術手法也正表現了辛詞的豪放風格和他的獨創精神。但是辛棄疾運用這樣的藝術手法,不是故意賣弄技巧、追求新奇,這種表達手法正密切結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於他的恢復大誌難以實現,心頭百感噴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規,這決不是壹般只講究文學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賞析二:

辛棄疾20歲時,就在家鄉歷誇(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起義失敗後,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復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後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閑居近二十年。這首詞,抒寫了他夢寐以求、終生不變的抗敵救國的理想,抒寫了壯誌不酬的悲憤心情。

詞的上片,寫作者閑居家中心情苦悶,只能借酒澆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時,還壹次又壹次地撥亮燈火,久久地端詳著曾伴隨自己征戰殺敵的寶劍,渴望著重上前線,揮師北伐。作者帶著這樣的思念和渴望進入夢中。他恍惚覺得天已拂曉,連綿不斷的軍營裏響起了壹片嘹亮雄壯的號角聲。他把大塊的烤牛肉犒勞將士們,讓他們分享;軍樂隊奏著高亢激越的邊塞戰歌,以助興壯威。在秋風獵獵的戰場上,他檢閱著各路兵馬,準備出征。

詞的下片,緊接著描寫了壯烈的戰鬥和勝利的結局:將士們騎駿馬飛奔,快如“的盧”,風馳電掣;拉開強弓萬箭齊發,響如“霹靂”,驚心動魄。敵人崩潰了,徹底失敗了。他率領將士們終於完成了收復中原、統壹祖國的偉業,贏得了生前死後不朽的英名。到這裏,我們看到了壹個意氣昂揚、抱負宏大的忠勇將軍的形象,他“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然而,在詞的最後,作者卻發出壹聲長嘆:“可憐白發生!”從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來。原來,那壯闊盛大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鬥,以及輝煌勝利,千秋功名,不過全是夢境。實際上,在茍安賣國的統治集團的壓制下,作者報國無門,歲月虛度。“可憐白發生”,包含著多少難以訴說的郁悶、焦慮、痛苦和憤怒啊!

從全詞看,壯烈和悲涼、理想和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作者只能在醉裏挑燈看劍,在夢中馳騁殺敵,在醒時發出悲嘆。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而作者的壹腔忠憤,無論在醒時還是在醉裏、夢中都不能忘懷,是他高昂而深沈的愛國之情、獻身之誌的生動體現。

賞析三: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壹生力主抗金,遭當權者忌恨,被免官閑居江西帶湖。好友陳亮(字同甫)到帶湖拜訪辛棄疾,他們促膝暢談,***商抗金北伐大計。分手後又相互贈和,言誌抒懷。《破陣子》便是辛棄疾寄給陳亮的壹首以抒壯懷的詞。詞中追憶了昔日起義軍豪邁壯闊的戰鬥生活,抒發了渴望殺敵報國、收復中原的雄心,也表達了報國無門、壯誌難酬的悲憤。

首句“醉裏挑燈看劍”是現實醉態的寫照。辛棄疾遭貶閑居,胸中郁悶,唯有借酒消愁,不覺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後也不忘收復大業,於是,撥亮燈光,深情的註視曾經伴他馳騁殺場的寶劍.“挑燈”意為將油燈撥亮,用詞十分精當,既點明“看劍”的時間是夜晚,又極其細致的勾勒出詞人仔細端詳寶劍的神態,從而顯示出詞人在刀光劍影中殺敵報國的迫切願望。開篇壹句雖是“醉態”描寫,但醉意朦朧中抽劍在手,蘊含殺機,為全篇定下了雄渾的基調。

從“夢回吹角連營”到“ 贏得生前身後名”描寫的是夢境。“夢回”二字點明此事。夢境中又回到了當年的軍營生活,耳邊傳蕩著陣陣響亮的號角。詞人21歲時曾組織2000人馬參加農民領袖耿京的抗金義軍,不斷襲擊金兵後方,聲勢浩大。失敗後率萬人渡淮,奔赴南宋.南渡近三十年,詞人夢寐以求就是能重新指揮千萬雄師馳騁疆場,建功立業.

“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是寫戰前的充分準備。“八百裏”指牛名,“五十弦”指軍中的各種樂器。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出兵開戰之前,戰士們興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軍營裏奏響了雄壯的戰歌。充足的給養保證了將士們旺盛的士氣,雄壯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將士們必勝的鬥誌。雖未開戰,但詞人已表達出了胸有成竹、戰無不勝的信心.

“沙場秋點兵”預示著激戰即將開始。僅僅五個字,就把雄壯威武的陣容描繪的栩栩如生。那壹面面飄飛的戰旗,壹陣陣點兵出征的號角,壹隊隊沖鋒陷陣的人馬,壹把把寒光閃亮的刀槍,所有這壹切構成壹幅莊嚴、肅殺的畫面,顯示了將士們無堅不摧的決心。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描寫驚險激烈的戰鬥場面。它如特寫鏡頭,使我們好像看到了的盧馬在戰場上風馳電掣般飛奔,義軍與敵人展開激戰,開弓放箭之聲如霹靂轟響。“的盧”為良馬名,後來常指英勇善戰的良馬。“弓”“馬”代指武藝高強、殺敵報國的義軍將士。這兩句連用兩個比喻生動的描繪了戰鬥場面的激烈,進壹步刻畫了沖鋒陷陣、英勇無比的英雄形象,是詞人早年戰鬥生活的真實寫照。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描寫大功告成後的喜悅,抒發英雄的理想.這兩句的意思是生前要報效祖國、收復中原,死後要留下建功立業的美名。字裏行間洋溢著忠君報國的理想,使詞的感情上升到了極點。

結句“可憐白發生”筆鋒陡轉,使詞的感情突然從高亢跌落下來,轉為低沈。詞人的理想是收復中原,現實卻是當權者偏安江南。詞人只能壹聲悲憤的長嘆,盡吐壯誌難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裏挑燈看劍”相照應,都是描寫現實,又與中間的夢境形成鮮明的對比,揭示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從而更有利的表達了詞人壯誌難酬的悲憤。

這首詞基調豪邁高昂,大氣磅礴,藝術成就極高。其壹,構思層層遞進。整首詞按照“醉態—夢境—現實”謀篇布局,有條不紊。夢境中又展現了“戰前準備、沙場點兵、沖鋒陷陣、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動的描繪了壹個愛國者馳騁沙場的全過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從而領略到作者運筆自如而又章法嚴謹的特色。其二,結構奇特巧妙。雙調詞壹般是上片寫景,下篇抒情。這首詞打破了這種格式,首尾兩句相互照應,描寫現實,中間八句壹氣呵成,描寫夢境,夢境裏追憶往事,豪邁激昂,現實中壯誌難酬,沈痛悲憤,二者對比鮮明,深化主題。這種奇特巧妙的結構與內容配合得天衣無縫,顯示了辛棄疾在藝術上的獨創精神。

  • 上一篇:超市營銷策略是什麽?
  • 下一篇:迪佳什麽魚竿好都非常不錯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