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聞喜縣生產的著名糕點類食品,已有300多年歷史。煮餅外裹壹層芝麻,滾圓狀。將芝麻團掰開,便露出外深內淺的栗色皮層和絳白兩色分明的餅餡,可拉出幾厘米長的細絲。營養豐富,酥沙不皮,甜而不膩,久不變質,越嚼越香。
2、燒 麥
燒麥是晉南地區傳統名食,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早在乾隆三年,浮山縣北井裏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門外的鮮魚口開了個浮山燒麥館,並制作炸三角和各種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從通州私訪歸來,到浮山燒麥館吃燒麥。這裏的燒麥餡軟而噴香、油而不膩,潔白晶瑩,如玉石榴壹般。乾隆食後贊不絕口,回宮後親筆寫了“都壹處”三個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燒麥館。從此燒麥館名聲大振,身價倍增。
3、豆沙糕
豆沙糕創制於清末,由豌豆、梔子、柿餅制成。相傳當年太平天國義軍攻克河南濟源後,招募當地青壯年入伍,率兵北上攻占了晉城、長治等地,繼續向晉南挺進。部隊駐紮曲沃時,壹些濟源籍傷殘士兵看到曲沃地肥景美,市井繁榮,便不思故鄉,留居曲沃,為謀生而經營起豆沙糕生意。到了民國年間,豆沙糕擔攤比比皆是,成為獨具風味的地方小吃。他們還編了口頭禪:“來到曲沃縣,住在大東關,抄弄壹副擔,賺點豆沙錢。”經營豆沙糕,既不占地盤又不需開門鋪,原料易取,薄利多銷。
4、老勁子麻花
明末清初,永濟縣張營鄉的永寧村,有個姓陳的人,自制麻花出售,遠近聞名,人們稱他的麻花為“老勁子麻花”。原來老勁子家很富有,由於他重名輕利,賣了數十年麻花,把家當給賣窮了。他制作的麻花根大股勻,酥脆味美,價格又便宜,零吃的人很多。他每天擔上兩個大攬筐,走村串巷沿街叫賣。壹天,碰著兩個衙門的公差,要把他的麻花全買下。老勁子說:“我要賣給家家戶戶眾人吃,不能讓妳們獨享。”公差生氣了,將他的攬筐壹腳踢翻,把麻花摔碎。老勁子便叫來壹夥人把麻花全吃了。公差見大家吃後不要錢,很納悶,就把這事報給縣官,縣官聽後說:“此人重名輕利,就不用管他了。”當地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話:“老勁子的麻花,彥子的紅白戲,誰吃誰看誰喜歡”。老勁子麻花的制作技藝經代代改進,質量不斷提高,已成為永濟的獨特食品之壹。
5、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面粘在壹起的形狀,現在洪洞壹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壹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制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擰成炸制,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目前,稷山麻花已進入北京、深圳、黑龍江等10多個省市銷售,頗受歡迎。
6、解州羊肉泡饃
解州關帝廟聞名全國,解州的四大名吃——羊肉泡饃、黍面油糕、炒面油茶、豬油蔥花扯面也名傳四方。而這四大名吃中,又以羊肉泡饃最為著名。
解州羊肉泡饃選料上乘,作料齊全,工藝獨特精細,湯汁新鮮,味美可口,因而它“看著美,吃著香”,受到四方客人的稱贊。有詩雲:“原湯優汁味鮮美,去寒暖胃添精神。夏天吃了防胃寒,冬天吃了暖全身。”據說,當年慈禧太後西去長安,聽說解州羊肉泡饃很有名氣,就派專使到解州為其取之。
7、晉南醪糟
晉南醪糟聞名遐邇,最早出現在霍山南麓洪洞城的小吃攤上,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每年農歷三月十八廟會,來此觀光的遊客絡繹不絕,人山人海,解渴生津的醪糟便應運而生。洪洞醪糟之所以有名,是由於它使用的霍泉水和此水灌溉生長的糯米,還因為用獨特的竈具與奇特的釀制方法。烹制洪洞醪糟,需先制作壹個特別的風匣爐,狀如打鐵爐,爐口直徑26厘米左右,通爐膛前方,焊接壹節長約33厘米,前細後粗直徑3.3厘米的鐵皮煙管,另外還需壹個大的黃銅瓢。用獨特的原料和竈具烹制的洪洞醪糟,色純味正,清香悠長。
經過百余年的發展,洪洞醪糟已有藕粉醪糟、清湯醪糟、蛋花醪糟、桂圓醪糟、三仙醪糟等十余個品種,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壹種大眾化羹湯。
8、“三倒手”硬面饃
相傳光緒26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倉皇西逃,行至臨晉縣城,已饑餓難奈。適逢謝氏壹家“三倒手”饃鋪的硬面饃剛出籠,慈禧嘗後,連聲稱贊味道好。到長安後,仍向往“三倒手”饃,便將之列為貢品享用。從此,“三倒手”美名遠揚。
“三倒手”硬面饃制作工藝復雜,系手工操作,經過3次倒手,使面粉充分發酵,因而達到了層次分明,圓潤飽滿,入口醇馨,味美香甜的上佳效果。
“昔日慈禧用膳畢列為貢品,今朝人們食用後無不贊賞”這幅對聯貼在運城市區南環西路個體工商戶謝斌祖傳“三倒手”的門前,昔日的貢品已經走入百姓人家的生活中,它的味美、口醇、色香正將“三倒手”硬面饃推向更高壹層的名吃空間。
9、羊雜割
雜割,為山西的壹種地方小吃。據傳,山西人吃雜割始於元朝,雜割壹名還是忽必烈之母所賜。元世祖忽必烈由晉地入中原,路經曲沃縣時,其母莊聖太後染疾,曲沃名醫許國楨為其診治痊愈,成為忽必烈之母的寵信禦醫。許母韓氏善主廚,隨其子侍奉莊聖太後。韓氏見蒙古人吃羊肉,棄下水甚感可惜,即將羊下水拾回洗凈,煮熟,配以大蔥、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後品嘗後,贊譽不止,即賜名“羊雜酪”。從此逐漸流傳,成為民間風味小吃。
羊雜割在山西不同地區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雜割(曲沃)講求水熬煮,原汁原湯,湯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對湯四步程序,工藝精細;中路(太原)雜割料全,熬煮、對湯時均加了蔥、姜、香菜澄,還有的加粉條、豆腐,另有壹番風味;北路(大同)雜割的吃法和制法均顯得粗獷,大鍋置火上,連湯帶料壹鍋燴煮,隨食隨留,不拘形式。
10、甑糕
甑糕是由糯米和棗悶蒸而成,關鍵是適時加水掌握火候。雖不及八寶米,在晉南壹帶也久負盛名,因為它是用特殊的器皿蒸煮,壹粘二甜,老少可口,如與澇糟合煮少許,飲之,更是別有風味。為新絳老少皆宜的傳統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