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由弘壹大師李叔同所作,既有古典詩詞的文雅,意思卻能平白易懂。《送別歌》整個中文歌詞與曲調結合得十分完美,幾乎不能發現是譜曲後重填詞的歌曲。有論者認為李叔同的作詞是濃縮了古典小說《西廂記》中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的意境。
十九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的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流傳到日本後,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作成《旅愁》這首日文歌。李叔同留學日本時被其優美旋律所打動,產生了創作靈感,回國後創作了《送別》。在歌曲上,《送別》用的是安東尼·德沃夏克的曲調。在歌詞上,《夢見家和母親》、《旅愁》、《送別》則分別是三位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是三個獨立的作品;當然由於曲調的壹致基礎,或許在藝術神韻和表現感情上有壹定的相通之處。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壹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李叔同(1880-1942),號弘壹,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不僅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壹位高僧,而且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壹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是第壹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送別歌》數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他的書法“樸拙圓滿、渾若天成”,他也是中國第壹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壹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壹代世祖。他的壹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