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通俗文化的大眾文化與通俗文化

通俗文化的大眾文化與通俗文化

提及大眾文化,必然聯系到通俗文化,許多人將二者等同起來。單從概念意義上講,它們之間區別不大,但從時間意義上講,二者之間又有區別:大眾文化註重對現代社會尤其是都市大眾傳媒條件下的社會生活審美各個方面的研究,通俗文化則是傳統的從鄉村到城市的民間文化的審美把握。通俗文化在內容上主要表現為民間文化,具有穩定的文化體系,體現了壹個民族的文化傳承,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如中國主要盛行於北京的京劇、陜西的皮影戲、雲南麗江的納西文化、藏族的鍋莊舞蹈等都屬於這個範疇。就其表現形式上講,通俗文化還有壹定的通俗性、大眾性,通俗文化來源於民間,並依賴民間而廣泛流傳,因而其表現形式是簡單化和通俗化的。以通俗文學為例,通俗文學產生於純文學之前,中外文學史上,許多名著如《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早在民間流傳,西方)* 世紀初的文學,到七、八十年代成為文學著作中的經典。通俗文學的流傳於民間,表明了通俗文學所包含的文化特質和構成方式既簡單又通俗。趙樹理的小說正是由於其通俗易懂而得到廣大老百姓的喜愛和傳播,流行於)* 世紀+* 年代的言情、武俠小說無論在主題、情節結構、人物刻畫上,還是語言表現方式上,都是通俗的,大眾化的,並深受普通人的關註。

大眾文化與通俗文化之間實質上存在著很大的區別,通俗文化存在於傳統意義上,大眾文化則存在於現代的時間裏——時間意義上區分,同時在傳媒、意識形態、表現內容、藝術傾向上都有區別。 大眾文化對生存當下性的極力認同,如我欣賞、我贊美、我滿意,帶有非常明顯的對現實生存的利益的滿足與追求,不關註未來,這與前二者文化形態價值取向不同。自有文化以來,文學藝術在人類文化創造過程中形成壹種特點:鄙視當下性、追求未來性,這是各民族文化***有的特點,它與宗教內含極其相似,認為美的意義,人生、社會的意義不在當下,而在未來。這是人類社會追求美好未來而不可避免地形成的文化,它成了人們表現生活的基本模式:不滿意此岸,追求彼岸。而把追求放在當下便成了庸俗、低級。大眾文化恰恰以傳統文化、精英文化相反的方向建構了自己的意義:追逐當下,滿意當下。人類社會經過了漫長的文化發展,終於在現代、後現代社會發現,當下社會就是人們幾千年來追求的未來社會,因而大眾文化追求當下性,沈湎於現實,對自身生活的貼近,而不依賴於對他者的幻想,造夢性較少。

正是由於在大眾文化的研究上,人們往往忽略了大眾文化的意識形態研究,因而對大眾文化壹直抱持批評態度,而同時將傳統的通俗文學以及當代的言情、武俠小說等,統統歸入到大眾文化範疇。

在藝術功能上,大眾文化與通俗文化都具有消遣、遊戲功能。而通俗文化,尤其是通俗文學則為了滿足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和願望,以求心理補償。大眾文化的娛樂建立在狂歡性上,帶有很強的批判性、反抗性,從而解構其他形式的文化如統治階層文化、精英文化。“狂歡化”壹詞來源於巴赫金對拉伯雷《巨人傳》的研究。法國小說《巨人傳》帶有強烈的詼諧、反諷意味,巴氏認為,狂歡由民俗轉為節日,將平時無法嘲弄的對象變為可嘲弄者,使發泄本能的需要成為可能,大眾在娛樂和消遣中消除等級、尊卑,這種平等化的要求在各民族的狂歡因素中都存在這種傾向。巴赫金首次將文學藝術原始的消遣、娛樂功能提出來,為人們研究大眾文化提供了新的視點,大眾文化以其獨特的存在方式消解了“寓教於樂”的藝術目的,而對現實與當下的生存本能極賦贊美之意,通俗歌曲的大肆流行正是這種消遣、娛樂的體現。

  • 上一篇:路亞鱖魚須知的釣魚技巧有哪些?
  • 下一篇:野雞怎麽做好吃(最好有經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