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道教四大名山的景福山(或說五大名山)

道教四大名山的景福山(或說五大名山)

靈仙福巖——景福山,景福洞天,道教聖地,人文歷史悠久。位於隴縣西北陜甘交界處的西北的溫水鄉境內,屬昆侖山脈中支,北接六盤山,綿亙千余裏,地處陜甘兩省接壤之處。奇峰疊起,森林茂密,飛瀑流泉比比皆是,更有寒潭幽洞遍布山中,為關中山水奇觀。截至2013年,景福山有古建築103處,建築遺址6處,占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全山保存各類文物千件。漢代,關內侯婁景於此處修行,既古靈仙巖被漢景帝劉啟封為“景福”、“其景福也”,被尊為至高無上的“隱士仙山”。景福以“嶽鎮乾坤勝景,峰連霄漢名山”之冠的顯赫地位聞名於世。 景福山是中國國家AAA級風景區、省級森林公園、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寶雞市十大名山之壹。景福山也是道教名山和龍門道派的發源地,被稱為“與天地並壽山奇水異,為幽人所居時和景明”。

山中現存主要道教建築及名勝古跡有龍門洞道院、雲溪宮、靈官殿、玉皇殿、鬥姆殿、丘祖殿、老君殿、祖師殿、子孫宮、三玄洞、三皇洞、丘祖洞、磨性石、混元頂等,其中山西側峽谷中的龍門洞道院,為丘處機當年修煉並演傳全真道龍門派之地。是西北著名的道教名山之壹。 龍門洞,古名靈仙巖,這塊充滿靈氣風水寶地,早就為歷代隱士所鐘情,是道教徒雲遊棲息之所。碑載,龍門洞“始於春秋,建於西漢”。相傳西周的(今河南靈寶市函谷關鎮)函谷關令尹喜,助老子作《道德經》五千言後,棄職歸山,隱居這裏,始名靈仙巖。戰國時,這裏又易名都潭洞。西漢景文帝之時,曾任皇帝侍朗官的建信侯婁景先生棄官入道,晚年隱居修行此地,更名景福山。唐代醫學家孫思邈避詔隱居,施藥濟世。金元時期,道教“七真人”之馬丹陽、丘處機在此修煉傳道,丘處機由寶雞磻溪來此棲居,在此修行七載,時稱龍門山,後山腳下僅有奉祀大禹治水的壹座禹王廟。後改山名為龍門洞,繼增景觀,創立了道教龍門派,丘亦為道教龍門派的創始人,成為中國道教史上成就最大的全真高道。丘處機受到南宋、金、元三個王朝的尊崇,先後多次被金世宗和元太祖召見,被成吉思汗策封為國師,執掌全國道教,龍門洞自此聲名大振,步入輝煌,譽滿神州,達到鼎盛。其門徒依山從水,借景取勢,修觀建廟,宏大山門,擴張規模。此後,龍門洞歷經包括楊虎城、孫蔚如等壹批軍政要人和善男信女的修葺擴建,又屢遭兵火劫焚,最終形成了今天風貌。

據元代的玉宸宮碑記載,龍門道派創始人丘處機歿後52年中,門下法孫賀誌真等於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協議興修丘的舊居,十六年(1279)建成,其規模無考。賀誌真等遵照全真道道規,離家入林定居修煉,大修宮觀,宏大山門,加上丘處機被金、元王朝封為國師,總領全國道教,受到道教內外的尊崇,龍門洞聲譽隨之大震。後人修宮建廟,添色補景,道觀格局逐步充實完整,成為陜北道教壹大叢林,江山勝跡得以綿延永存。龍門洞地處陜、甘兩省的接壤地帶。

層巒疊障,山奇水秀,洞深潭邃,林木青茂,景致引人入勝。春秋佳日,群山裹翠,山花鬥妍,晴日朗月,紫霧繚繞,風前雨後,白雲出山,群鴉晚噪,溪水鳴琴,為關中山水奇觀。人們到此暢遊,曠心怡神。“文革”中雖遭受嚴重破壞,但經近年對廟宇和道路進行整修,解決了供水供電問題,不僅舊觀漸復,而且風彩頻添。1984年,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龍門洞為全省第壹批對外開放旅遊點,遊人逐年增加,1989年達1萬多人次,已成為關中西部重要旅遊地之壹。 龍門洞道院:龍門洞道院是道教龍門派聖地,同時也是全真龍門派的祖庭,主供真武大帝和廣援普度天尊。是中國五大懸空寺之壹,是歷史最悠久(秦漢至今)、建築最驚險(高差大,海拔高)、道教地位最重要(把祖國道教推到歷史巔峰)、自然地理位置最獨特(昆侖秦嶺銜接地段)、山水聚合,清凈純凈清修地(修行聖地)的懸空道觀。

北極宮(無量祖師殿):建在正院北臺階上,由後山根躡雲橋登153級石磴,進入龍門道院即至。為道院最大的5間大殿堂,富麗堂皇,雕梁畫棟,氣魄宏偉。殿中有北極玄穹真武無量祖師金身坐像,兩邊陪祀四大天王(元帥)站像,威武莊嚴。桌上供有清代鐵鑄昊天玉皇大帝坐像,高1米,重約25公斤,頭戴王冠,身著蟒袍玉帶,面形豐滿,另有檀木雕刻的無量祖師坐像,高約1米,雕刻精細。此殿為道場主殿,殿內幢、幡、寶蓋、經籍、鐘鼓、道家法器俱全,齋醮誦經均於此處舉行。木架上懸有雲板形片石壹塊,重約15公斤,用物撞擊,聲如鐘磬,遠處可聞。殿臺下深處,有作為龍門洞山名的黝深石洞,傳說丘處機初到時曾在此居住過,今留有清康熙時刻有龍紋圖案並“秀水”二字的石板標誌。

清和宮(丘祖樓):位於北極宮大殿西上側,與東山門擺成直線。舊時樓內塑有全真教七真人坐像,現改塑長春真人丘處機像。過去有關丘遺留文物皆藏於此,今已佚失。樓3間,結構精巧,經過裝修,飛閣流丹,典雅肅穆。

太清殿附近殿宇:從東山前方循山路迤邐而上,殿閣亭洞,隨山勢布置,計有:祀奉道教護法神的靈官殿,祀奉東王公的八卦亭,太乙救苦天尊的救苦殿,祀奉天(堯)地(舜)水(禹)三官的太白殿(因首先在太白山供奉而得名),南方火帝真君的火神殿,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八仙樓及清代整修過龍門道觀的道人田守存、黃本善、曾守榮、苗清揚“四公祠”等,各具特色。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內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根據《老子化胡經》所繪的《太上壹氣化三清》的道教故事壁畫81幅。畫面人物線條勾勒,清晰生動,色調樸雅,為道教廟觀中少見的藝術珍品,是民間藝術工匠的傑出之作。

王母宮及索梯:王母宮在龍門洞絕巖山腰西側,祀奉西王母(又名金母)坐像,殿三楹,中高側低,結構對稱,藻繪工麗,全系鑿壁架空,四無倚傍。殿臺下有10多米長的鐵索懸梯。在北極宮前仰視,梯上人如蟻蠕動,險峻玄妙,令人驚恐。

混元頂:又名混元閣,此處是龍門洞最高處,海拔1800米,距道院地面約130米。凡來龍門洞者都以有勇氣到此壹遊為樂。混元老祖龕洞全用鬥拱臨空架設,鑿壁襯托,相當險峻,可謂神工鬼斧。由太清殿通往此處的棧道,長約50米,全在峭壁鑿孔,打入鐵樁,用木板架橋,遊人攀鐵索倚壁而登,往往毛骨悚然。垂懸淩空,過棧道,攀鐵索,蹬雲梯,入此閣,登臨此頂,憑欄遠眺,茫茫林海,盡收眼簾,四顧曠杳,白雲在握,宛如置身雲天,頓生“壹覽眾山小”之感。閣內供奉著混元老祖。

定心峰(香爐峰、望山峰):取安定心神意,峰在四公祠前西端,孤峰獨立,如同削成,峰頂僅可倚坐數人。因此峰正對丘祖樓,如樓前香爐,故又名香爐峰,也稱望山峰,登峰環顧,全洞諸景盡收眼底。峰腰有深洞3處,人跡罕至。

丘祖洞:位於七真樓後懸崖上,援木梯鐵鏈登高約4米即達。洞高約1.5米,深約3米,面積約6平方米,是長春真人丘處機修道之處。洞內有丘處機遺物磨性石壹塊,直徑約50厘米,是當年丘祖磨性練功之石。並祀有丘處機座像。洞壁刻有“長春洞”三字。遊人、尤其是全真派弟子到此,必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感,必發崇古之幽情,虔誠朝拜。

丹陽洞:丹陽真人馬鈺修道處,洞均狹窄,僅能壹人容身,須攀緣鐵索而登。

春花洞:春花洞在兩洞下側,傳說為丘的女弟子李春花住處。

早陽洞:位於龍門洞溝西側峭壁臺階上,高出溝底20余米,人行道與溝西臺地連接,懸崖鑿壁架設板橋10余米,寬僅盈尺,用鐵索圍欄,以通往來。因洞處西面東,能先見太陽故名。石洞內兩窟相連,祀奉有藥王遜思邈塑像,及有關藥王故事畫像,洞外僅有丈余臺地可以回旋。過去曾在此養驢磨面,供應山場。又因洞處峭壁,下臨深淵,杳不見底,加上冷風呼號,急湍轟鳴,臨洞令人恐懼。

黑虎潭:為後山入口躡雲橋下深陷大石潭,直徑約5米,水深1米,壹汪黝碧。因潭邊怪石嶙峋似虎,故名黑虎潭。山洪暴發時,滾石泥沙與潭內沈積物翻騰而出,奔騰澎湃,山鳴谷應,猶如猛虎吼躍,十分壯觀。

龍門洞洞潭

舊傳龍門洞有36洞、24潭,雖均有名稱,但說法不壹,且歲月推移,風雨滄桑,今已難壹壹復見。除少數洞潭尚存外,其它僅遺痕跡,不易辨認。

(壹)三十六洞:1.混元洞,位於混元峰頂。2.雷祖洞,位於三仙洞石壁上,舊供有雷祖木像。3.湘子洞,位於後山口湘子灣。4.三仙洞,位於舊黑虎殿北。5.朝元洞,位於湘子灣舊後山門處。6.禹王洞,位於躡雲橋東巖畔。7.玉皇洞,位於玉皇閣後。8.養心洞,位於湘子灣東下方。9.晚陽洞,位於子孫宮白雲洞下。10.飛仙洞,位於太清殿左側。11.列仙洞,位於王母宮下。12.洞中洞,位於湘子灣朝元洞石臺。13.丘祖洞,位於丘祖樓後,為僅容二人踞坐淺洞。14.丹霞洞,位於青霞洞左側。15.丹陽洞,位於丘祖樓後。16.臥雲洞,位於丹霞洞右側。17.蜜蜂洞,位於三清閣右側石壁上。18.青霞洞,位於黑虎殿去道院路旁。19.蓮花洞,位於定心峰左下石巖中。20.青霓洞,位於早陽洞棧道下北巖壁。21.心珠洞,位於定心峰頂側。22.婁景洞,位於山腰部王母宮下。23.神虎洞,位於躡雲橋上石蹬北側。24.範陽洞,位於早陽洞南側,有上下兩洞。25.太玄洞,位於混元閣所在地。26.煙霞洞,位於廚房後面下。27.龍門洞,位於北極宮下。28.水簾洞,位於躡雲橋上山臺邊。29.黑虎洞,位於黑龍潭上面懸崖上。30.早陽洞,位於龍門洞溝西峭壁上。31.春花洞,位於丘祖洞下側。32.白雲洞,位於子孫宮北側壁上。33.朱砂洞,位於核桃灘臨河斷壁下。34.藥王洞,位於早陽洞院內。35.會真洞,位於子孫宮殿後。36.八仙洞,位於藥王殿後石崖中。

(二)二十四潭:1.青石潭 2.蓮花潭 3.飛仙潭 4.八龍潭 5.黑虎潭 6.黃龍潭 7.青龍潭 8.三教潭 9.雙龍潭 10.金龍潭 11.淚水潭 12.垂瀑潭 13.漚月潭 14.鼓玉潭 15.蟄龍潭 16.鳴鹿潭 17.蛟龍潭 18.漾月潭 19.烏龍潭 20.臥龍潭 21.玉女潭 22.漱玉潭 23.桃花潭 24.碧水潭

三龍潭:即青龍潭、烏龍潭、臥龍灑。位於黑虎潭下遊,依次相連。潭西為早陽洞之絕壁,潭東為黑虎潭下之懸崖,兩側如削,峽似閘門,秀水飛流直下,其間由高約3米的兩處瀑布相接,驚濤撞擊、山鳴谷應,響徹峪谷。雨季,山洪洶湧,水聲雷鳴,似蛟龍出穴,巨蟒奔騰。 1、雲板形片石:北極宮大殿內木架上懸有雲板形片石壹塊,重約15公斤,用物撞擊,聲如鐘磬,遠處可聞。

2、龍紋圖秀水石板:殿臺下深處,有作為龍門洞山名的黝深石洞,傳說丘處機初到時曾在此居住過,今留有清康熙時刻有龍紋圖案並“秀水”二字的石板標誌。

3、磨性石:丘祖洞內有石球,直徑約30厘米,光澤滑圓,名“磨性石”,傳說丘祖在此洞修道時,磨煉心誌,每天將此石掀滾下去,再抱上來,年深月久,竟將不規則的石塊磨成圓形。後傳說此石具有靈氣,遊人若抱此石,可以增加氣力,沾觸福氣,百事如意。

4、《太上壹氣化三清》壁畫:龍門洞道院裏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內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根據《老子化胡經》所繪的《太上壹氣化三清》的道教故事壁畫81幅。壁畫全部工筆彩繪,線條飄逸生動、細膩柔美,人物形神兼備,情態各異,線條勾勒清晰生動,色調樸雅,為道教廟觀中罕見的藝術珍品,是民間藝術工匠的傑出之作,頗具觀賞和研究價值。

5、混元峰頂摩崖刻字:混元閣東側陡壁上摩崖刻石,豎寫有“定日月婁景先生洞”8字,剛勁有力,其左橫刻“福洞天記,太子千秋”,字跡較小,原字跡被苔蘚封閉,經風雨剝蝕顯露。混元閣西側峭壁另刻有“全真巖”3字。這3處均為峰頂凹入部分的懸崖峭壁,距地面約40米,距峰頂約30米,不論從上從下,於左於右,都無從攀援。鐫刻此字,在過去條件下,很難想象。傳為西漢方士婁景所留。崖下舊有婁景洞及煉丹爐遺跡,今圮毀難考。

6、元代白玉碑:俗稱連山碑,碑身為漢白玉,豎立於四公祠前卷殿內。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清明節立石,為龍門洞最早的修建記事碑。碑首方形,刻有龍戲珠花紋,中有篆書“玉宸宮記”4字,碑文多殘損。

7、丘祖青天歌碑:碑原鑲嵌於北山腰石崖上,清雍正三年(1725)所刻,歐體楷書,極工整。全文闡述了道家如何修持、驅魔,達到澄清霧障、明心顯性的思想境界等內容。

8、龍門洞仙跡:為展現龍門洞全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有木刻制龍門洞平面圖,長115.5厘米,厚3厘米,圖中有12行簡介小字,概述了龍門洞的變革過程與現狀,現存縣圖博館。

9、牙笏板:元代物,長47厘米,呈微弧形,上寬4.5厘米,下寬8厘米,厚度接近1厘米。笏色微現土黃,略有光澤。笏質硬實,捧之有沈感。

10、景福山大鐘:鐘,原置景福山混元頂峰上的三清殿南側(此殿今尚未修復),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開山道士田守存等38人鑄造。鐘高1.4米,肩高1.15米,肩外徑0.81米,鐘口外徑1.2米。鐘頂為虎頭(蒲牢)紋式,互靠成紐結狀。鐘肩端鑄有4個圓形小孔。鐘身分為4部分,肩部有“皇帝萬歲,太子千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篆體大字;腹上部有兩道龍紋圖案,中間為鑄者姓名;腹下部鑄有喜鵲鬧梅、孔雀戲牡丹、雙鳳朝陽、天馬行空、魚龍變化、松竹梅鹿、雲龍戲珠等紋飾;最下部為八卦爻文,圖文清晰。

11、丘祖如意鉤:清代仿制,銅鑄,作彎鉤形,為道士誦經時的手持法器,現存縣圖博館。

12、金冠、玉印:相傳為元太祖賜給丘處機的金蓮花冠和總領天下道教的玉印,原物不詳,現收存寶雞市博物館的為清代物。傳說丘曾把元太祖賜給的金道冠送龍門洞保存,以示對這裏的系念,至今道教開醮念經,龍門派嫡系道徒可戴金蓮花冠,其它派卻不能戴。

13、北極宮楹聯:大殿柱上的壹副對牌楹聯為清朝同治年間的著名書畫金石文字學家、隴州同知雲南人方玉潤手書,墨跡剛勁瀟灑、清麗俊逸。

14、九級空心鐵塔:系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六月,在舊香火爐原跡上建成,全高2.60米,頂層高0.8米,小於塔身,出檐,中層高1.15米,直徑0.88米。底座高0.65米,塔身周圍有6個纏龍小柱,每棱鑄壹蹲獅,高約0.8米,空檔上孔上分別鑄有篆書“天精”、“地闿”、“山壽”、“水煬”、“民富”、“物阜”字樣。足部各鑄大獸頭,中部凹入,間隔空檔鑄臥象、臥獅各壹。造型精巧美觀,上鐫的獸紋古雅遒勁,屬珍貴文物。

15、大理石花紋搖錢樹:大殿山墻頭鑲嵌的壹塊半米見方大理石花紋搖錢樹,花紋清晰秀氣,壹棵婆娑多姿的老樹枝頭金錢累累,恰似碩果垂枝。奇妙可愛之態悠然可掬,久久觀賞,不禁令人啞然失笑,堪稱世間奇珍。 龍門道派是道教全真教的支派,在道內影響較大。丘處機根據全真教義,將龍門派轉為正式道教,傳派授徒,使其獲得進壹步發展。他在道教北派內起過重大作用、是有影響的關鍵人物,龍門支派就是因他在隴州龍門洞住過而取名的。

丘處機(1148~1227),南宋末期人(公元1148年-1227年),山東登州棲霞縣人,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原名叫丘哥,丘處機為師父王重陽所賜。龍門洞長達13年的修煉中,丘處機完善了全真道義,逐漸成為中國道教史上成就最大的壹位全真高道。他受到南宋、金、元三個王朝的尊崇,先後多次被金世宗和元太祖召見,被成吉思汗冊封為國師,執掌全國道教,龍門洞自此聲名大振,步入輝煌,譽滿神州,達到鼎盛。清代的乾隆皇帝曾在北京的白雲觀題對聯:“萬古長青不用餐霞求秘訣,壹言止殺始知濟世有神功”,對丘處機這壹壯舉給予了高度評價。至今龍門洞還遺有丘祖洞磨性石、《青天歌》刻石等遺跡。

到清康熙時(1662~1722),白雲觀方丈王常月又公開傳戒,龍門派從此大興,壹時受戒弟子達壹千多人。龍門弟子按所定派單輪轉起名,原為20字,以後徒眾繁衍,增為100字。因傳派開創於丘處機,丘的聲譽高,又住過龍門洞,其傳宗弟子自然是龍門派正宗。但白雲觀是丘受朝廷冊封後定居的地方,戶縣祖庵是王重陽埋骨處,所以3處接收的弟子,全被認為是全真教龍門派的門徒,3個地方都被信徒視為龍門支派的發祥地,受到尊崇(道內稱王重陽為全真教祖,丘處機為教主,真正龍門嫡系指丘處機之後趙虛靜的後裔)。所以龍門洞和北京白雲觀、山西永樂宮、陜西省西安市戶縣重陽宮這四大宮觀被稱之為“全真派祖庭”。因傳地不同,各支派分立門戶,但都承認龍門派為宗。

龍門道派教旨,系王重陽制定的全真教旨,***有15條:1、出家須先投師住庵院;2、雲遊求道不避險阻;3、學書(讀書、書法)以心解為主;4、研究藥物濟世;5、庵房須有屋頂,以避日月之光,但不能建高屋大廈,隔絕地脈;6、應有道伴,交流修道心得;7、靜坐清修;8、求定心絕慮;9、調和五行精氣於壹身,以正配五氣;10、緊肅理性於寬慢之中以煉性;11、修性命;12、積功德;13、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14、養身;15、脫落心地,真離凡世。 壹、龍門洞開山傳說  龍門洞開山建廟的時代,缺乏可靠的文獻記載。據傳說,山場最早叫景福山,龍門洞是景福山的另壹山頭。南宋末期,龍門山上建有禹王廟,規模很小;當時在今新集川壹帶有玉皇寺、石拱寺、龍門寺等佛家寺院,範圍較大。龍門洞舊有壹個大鐘,鑄有龍門寺造字樣,就是從龍門寺擡來的。龍門洞山深林密,山根黑虎潭上有禹王廟,出家人可在這裏棲居靜修,在丘處機來龍門洞之前,王重陽的大弟子馬丹陽曾來這裏的石拱寺和隴州城北藥王洞住過,並在龍門洞成立重陽會,約請全真道徒前來集會,紀念全真祖師王重陽。丘離開龍門洞後到終南山祖庵,龍門洞托弟子趙九古主持。趙九占後附丘去雪山,死於西域。龍門洞由丘門下法師賀誌真(是龍門派的華山系,石匠出身)接管,曾進行大規模擴修工程,添建了廟宇,修建棧道,作摩崖刻石,並正式定名總山場叫景福,留存到現在的龍門洞布局,就是這時奠定。四公祠下元代大理石碑詳載興建經過,是重要歷史資料。

又有傳說,丘來之前的龍門洞就是龍門寺佛寺的壹部分,因有山區群眾紀念夏禹鑿山治水功績建的這座廟,丘才能在這裏落腳,以後創立以此山為名的龍門道派,建立叢林制度,收徒傳戒。加上丘受金、元兩代皇帝接見,優禮見重,命令總領全國道教,所到之處官民及其他教派都香花恭敬迎候,聲譽遍及各地。把龍門洞擴建為大氣魄的道家叢林,表示水源木本之恩對丘的紀念。傳說丘曾把元太祖賜給的金道冠送龍門洞保存,以示對這裏的系念,至今道教開醮念經,龍門派嫡系道徒可戴金蓮花冠,其它派卻不能戴。龍門派把王重陽尊稱教祖,對丘則稱教主,建殿塑像,丘居正殿,王則居後殿、偏殿。龍門洞保留到現在的道院始建於元初。

至於說西漢初的婁景在龍門洞穴居修煉並開山,混元頂旁的婁景亭、洞遺跡及“定日月婁景先生洞”刻石,或當時尹誌常修廟時,故意留此玄跡,均無翔實資料,難於肯定。

二、陳野仙化甕  清嘉慶時甘肅靖遠道士陳明耀,碧眼黃須,長相怪異,能詩文。來龍門洞住早陽洞修道,並常行醫看病,鄉人尊稱為“陳野仙”。某日陳到甘肅華亭縣安口鎮陶瓷鋪化緣,店主故意為難他說:“店內沒有現錢捐化,只有待賣的瓷大甕,妳是野仙,當能行法自己搬去。”陳稽首稱謝而去。深夜,狂風忽起,鋪內兩個大水甕被風吹到龍門洞後山湘子灣巖半崖石臺上架放,至今尚留瓷甕殘跡。  三、王道變鱉

混元頂峰下第二層神龕後有壹深洞,傳說可通往甘肅平涼崆峒山。洞內常有神人棲居。但洞口有壹深水潭,凡人不能通過。不知何時,有位修煉已有半仙之能的王道士,竟能越過深潭進入洞內。第壹次進洞見壹木匠在做木工活,他猜想這人壹定是神仙變化,機不可失,就編謊說他要翻修龍門洞廟宇,財力不足,請神仙大施法力幫助。木匠表示贊同,指著地下木渣片讓他盡力背去。當時他感到失望,但背出洞壹看,木渣片都變成金塊,真是喜出望外。但此人雖說已看破紅塵,卻異常貪財自私,只拿出小數目金子修廟,其余都拿到他家裏去了。他貪心不足,第二次又進洞去背,並狠狠地裝了壹大背鬥出來,可是高興得忘乎所以,壹個失足,竟掉到躡雲橋下黑虎潭裏去了。鄉人傳說他是挨了守山的黑虎靈官壹鐵鞭,被打入潭裏的。並說他死後變成壹個大鱉,以後朝山進香的同鄉人過潭邊叫王道名字,這個鱉就鳧出水面,向鄉黨點頭致意。有人討厭他的貪心,變成異類,給同鄉丟了臉,就向它吐唾沫,從此它羞愧地鉆到潭底去,再不出頭露面了。  四、元世祖問道石及拴馬石  元世祖忽必烈,因國師丘處機曾在龍門洞住過,並聽說這裏風景很好,就帶領親貴大臣前來訪問,在定心峰東面巖石上與當時龍門派弟子談論全真教道法,在峰前留有問道石及《無上談玄碑》。因他帶的護衛人員多,這裏都是石壁,無處拴馬,就將禦馬拴在前山門懸壁鴉嘴形峭石上。此跡壹直傳留至今。

  • 上一篇:趙本山第壹次上春晚表演的是什麽節目?
  • 下一篇:銀行定期存款有存單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