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道藏簡介

道藏簡介

道藏簡介

 《道藏》是指收錄所有道教典籍的叢書,與佛教的《大藏經》相對應。「道藏」之名始見於唐初高宗、武後之世,又稱「壹切道經」。宋代之後逐漸以「道藏」壹詞指涉壹切道經。

 唐代以後,歷代朝廷便不斷重新編輯刊行《道藏》,只是明代以前的《道藏》及其經板均已遭到焚毀。現存《道藏》編於明正統10年(公元1445年),由43代天師張宇初(1359-1410)、44代天師張宇清(?-1427)與時任中央道官——「道錄司左玄義」的邵以正(約1368-1463)接續編成,總***收錄道教典籍1426種,合480函、5305卷,稱為《正統道藏》。萬歷15收道教典籍50種,合22函、180卷,不標明門類,稱為《萬歷續道藏》。

 明代《正統道藏》依循南朝所規劃的「三洞」、「四輔」、「十二部」結構編纂而成。所謂「三洞」,指的是洞真、洞神、洞玄,分別代表東晉南朝在江南地區陸續發展起來的三個經派——上清、靈寶、三皇。這三個經藏作品都依12種不同的文體分類,所謂的「十二部」,包括: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箓、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贊頌、表奏。除了「三洞」之外,南朝道士另將道德經註、《太平經》、煉金術相關作品以及天師道的典章制度收入道藏目錄,規劃成「四輔」,即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乙部。三洞四輔體例確立之後,即受歷代道藏所依循,即便後世新出道書,仍被納入這個體例之中。

 民國以前,《道藏》多藏於道觀藏經樓中,不易取閱。民國12-15年(公元1923-1926年),上海涵芬樓以北京白雲觀藏本,補以其他道觀所存,由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350部、每部1120冊的線裝本《道藏》。1962年,臺灣藝文印書館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版本影印出版32開本《重印正統道藏附續道藏》,同樣為1120冊的線裝本;1964年,則又將其縮小影印為32開本精裝《正統道藏》,***計60冊。(目前藝文版已不再發行)1977年新文豐出版社則影印出版60冊16開本精裝《正統道藏》。其後,日本株氏會社中文出版社、中國大陸的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局、天津古籍出版社,亦陸續影印出版明代《道藏》。

 除了《道藏》,清代以來出現許多卷帙多寡不等的道經叢書,有些選錄了明版《道藏》部分道書,有些則增錄了新出道經,有些甚至只收《道藏》以外的失收道書。其中《道藏輯要》便是清代重要的道書編輯成果。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蔣元庭編輯《道藏輯要》之時,壹如題名只收明代《道藏》道書173種。但在後來的第2、3次刊刻,增加了96種藏外道經。及至清末光緒32年(公元1906年)賀龍驤、彭翰然於四川成都二仙庵第4次刊刻《道藏輯要》——稱為《重刊道藏輯要》,又再增加18種藏外道經,其中藏外道經已達114種。

 臺灣蕭天石於1950年代也開始搜集藏外道書,且以丹經與道教哲學為主,多達八百余種。蕭氏所收道書後以《道藏精華》為名,由自由出版社分集出版。1992年,由胡道靜等人所編輯的36冊16開本《藏外道書》,***收集《道藏》未收道教經籍和著述991種,由巴蜀書社出版。而部分人類學家調查當代道壇,亦多收集道教抄本,如1975年,美國學者蘇海涵(Mhiael Raleigh Saso)所編、成文出版社出版的《莊林續道藏》,即為臺灣新竹道士莊陳登雲所傳道經,其中完整收錄臺灣道壇所藏道經,且多手抄秘本,為非常珍貴的資料。近年,李豐楙亦開始出版自身收藏的地方道壇所用儀式抄本,這些抄本多為清代至民國期間,華中、華南地區地方道壇實際使用的儀式抄本。這些地方道壇抄本的陸續披露,將有助於了解近代地方道教的實際樣貌。

 過去,道藏的出版多屬影印出版。2004年,中國道教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華夏出版社三家***同籌劃,聯合中國近百名專家學者,組織編修整理而成48冊16開本的《中華道藏》,此即最近壹次重編的《道藏》。《中華道藏》乃以《正統道藏》、《萬歷續道藏》為底本,並補入經書百余種,***收道書1500多種,5500多卷,其中所收各種道書除了重新分類,均作校補、標點,並采繁體豎排,為壹點校整理本,由華夏出版社出版。

  • 上一篇:適合冬季旅遊的城市國內冬季旅遊景點推薦
  • 下一篇:配音公司哪裏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