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理發哪裏去?有人可能說了,發廊造型室唄。年輕帥氣的造型師,裝修精美的環境,加上時尚靚麗的發型設計,這些地方成為時下年輕人喜歡去的地方。年紀大壹些的,反倒很少問津。說起來在80年代,理發文化還是簡陋得多。
1984年桂林地區,街頭做剪頭生意的個體戶。樹蔭下搬來壹把椅子幾把毛巾,旁邊配上壹些洗頭家具,壹個簡單的理發攤位就成型了。室外工作,沒有房租,倒也怡然自得
那個年代,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地區,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理發基本都是如此。設施簡單得不行,遠沒有現在的理發店時尚漂亮。生意雖然也不錯,不過生意好做得很。因為客戶基本上都以男性為主,發型方面也沒有什麽講究,平頭常見,幾分鐘搞定。
這些理發師手裏的理發工具,估計不少人都沒見過。手動推剪造型簡單,有時候碰上剛入行的小師傅或者生銹頓挫的工具,顧客少不了被夾頭發疼那麽幾下。
可以說在80年代,這些最簡單的理發攤位司空見慣,構成了老壹輩記憶中獨特的剪頭文化,壹些有手藝的老年人也可以賺個溫飽。在之後的幾年時間裏,門面房形式的理發店日益增多。座椅,工具等理發設施也走向電動時尚化。演變至今,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發廊造型室了。
現如今,發型方面不很講究的男同胞,去壹趟理發店跟80年代也差不了多少。電動推剪幾分鐘時間搞定,洗個頭完事兒。只不過換了壹個環境,換了壹些剪頭工具。真正意義上的80年代剪頭文化,現在可是體驗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