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學步
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特別優美,於是不顧路途遙遠,來到邯鄲學習當地人走路的姿勢。結果,他不僅沒有學到邯鄲人走路的姿勢,還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去。
擴展資料1、寓意
壹味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掉了。
2、學步橋
學步橋位於邯鄲市內沁河之上,為古城南北交通要沖,沁河原名牛首水,西出紫山,東貫邯鄲,註入滏陽河。昔日河水蕩漾,夾岸楊柳成蔭,為趙都壹大景觀,北魏酈道元《水經註》雲:“洪湍雙逝,澄映兩川。”當時學步橋是跨越沁河的唯壹橋梁。稱“三輔鎖鑰”。
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建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橋。通高8米,全長32米,橋面寬9米,兩旁各19塊欄板,板間各立18根望柱。板柱均雕有歷史人物故事和精美的獅子、猴子等動物。
學步橋原為木質浮橋。據《邯鄲縣誌》載:每逢秋水暴漲,沁河兩岸咫尺天涯,交通極為不便。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改建為石拱橋。取名“學步橋”是根據《莊子·秋水》篇記載“邯鄲學步”的典故借題於此 。
百度百科-邯鄲學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