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期,由於朱元璋三十壹年的勵精圖治,農業經濟恢復了。在手工業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礦冶、紡織、陶瓷、造紙、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國的絲織品、瓷器以至壹些歐洲國家的歡迎,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尤其是造船業的發達,航海技術的進步(包括羅盤的使用,航海經驗的積累,航海知識的提高),大批航海水手的養成,以及明初工商業的恢復和發展,宋、元以來中國海外貿易的發達,對外移民的增加,所有這壹切,都為鄭和下“西洋”準備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提供了較為雄厚的物質條件。明初這種強盛的國勢、發達的貿易,本身具有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擴大海外的貿易和來往的要求。明太祖於1389年編制的《大明混壹圖》就是實例。明成祖朱棣進壹步對外擴展海外貿易,決定組織壹支強大的船隊,前往“西洋”諸國。
中國唐宋元朝以來發達的造船技術;
中國古代羅盤,火炮等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大規模的遠洋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永樂帝明成祖宣揚大國國威,出於政治目的的需要。
中國的元朝的遠洋貿易傳統,元朝時中國的遠洋貿易非常發達[15] ,擁有當時世界上貿易量最大的幾個港口和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和大量的民船和商船,為後來的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礎。
地方支持:江蘇、福建等提供的支持
明朝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度能夠調動力量辦大事,能提供經濟上的支持和軍事力量保障;
鄭和船隊上的海員、明朝軍隊士兵、翻譯官等人的***同努力。
船隊編制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壹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壹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壹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采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
首先,人數多。
鄭和下西洋的人數,史料上有明確記載的有4次。
鄭和每次下西洋人數在27000人以上。約明朝軍隊5個衛,每個衛5000-5500人;從《武職簿》來看,主要是來自沿海衛所。當時西方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的人數:分別在90-150人之間;170多;265人。這裏不是單純地談數量,而是說明壹個科學道理,航海人數的多少,反映了壹種實力,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它需要各方面物質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隊編制。
根據中國海軍專業人員多年研究,鄭和船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舟師就是現在的艦艇部隊,基本單位戰船,它們被組成編隊,叫前營、後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於登陸行動;儀仗隊擔任近衛和對外交往時的禮儀,莊嚴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務,鄭和船隊人員主要有五個部分: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貿易部分、後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指揮部分:整個船隊的中樞,對航行、外交、貿易、作戰等進行指揮決策。鄭和職務是欽差正使總兵太監;航海部分:航海業務、修船的、預測天氣的等;外交貿易部分:外交禮儀的、進行貿易的、聯絡翻譯的;後勤保障部分:管理財務的、後勤供應的、起草文書的、醫務人員等;軍事護航部分: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的。從對鄭和船隊人員組成研究,編制是完善的、嚴密的,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豐富航海經驗,確保鄭和下西洋的實現。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動機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動機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國勢向上發展的時期。這時在北方,蒙古的勢力已被驅逐出長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統治已十分鞏固,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勢日趨強盛,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發展。明成祖自認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國都來朝貢。和歷代功利主義的封建帝王壹樣,明成祖也要宣揚國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樂年間,由於國力強盛,明成祖向異域顯示中國的富強,對明朝初期對海外的消極政策深表不滿,故朝廷對外政策為之壹變,即位後便派宦官出國,召各國來朝,此舉無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鄭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國外顯耀兵力,向海外各國誇示中國的富強,宣揚明朝的威德。同時他還想用揚威海外來緩和國內國內壹部分人對他武力奪取皇位的不滿。有些書上說的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是找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據說,“靖難之役”以後,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終。明成祖的皇位是發動靖難之變後,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的。這在猜忌心很重的明成祖看來,自然是壹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懷疑他逃到海外避難,恐怕他將來對自己構成威脅,所以派鄭和下西洋暗中偵察建文帝的蹤跡,以杜絕後患。
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就其活動的性質來說,既不是壹般的商船隊,也不是壹般的外交使團,而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
他出使的任務之壹,就是招徠各國稱臣納貢,與這些國家建立起上邦大國與藩屬之國的關系。為了完成這壹任務,鄭和所到各國以後,第壹件事便是宣傳明成祖的皇帝詔書。向各國宣諭: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國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來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說的去做,各國之間不可以眾欺寡,以強淩弱,要***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來朝貢,則禮尚往來,壹律從優賞賜。
第二件事便是贈送禮物。賜各國國王誥命銀印,賜國王及各級官員冠服和其他禮物,表示願意和那些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的關系。第三件事是與南海(今馬六甲海峽)國家建立友好關系。
⒈宣揚明朝國威(政治目的);
⒉擴展朝貢貿易(經濟目的);
⒊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⒋出海目的是為迎佛牙;
⒌加強同各國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