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家庭教養方式的衡量指標

家庭教養方式的衡量指標

前兩天聽了壹堂中科院心理所的微課,關於家庭教養方式的,覺得非常好,跟大家分享壹下其中關於家庭教養方式衡量指標的部分。下面是微課筆記。

首先介紹壹下家庭教養方式的定義,家庭教養方式,在定義上 指父母在撫養、教育兒童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征概括,是壹種相對穩定的行為風格。 在這裏需要區別壹下教養方式的概念和文獻中另壹個常見的概念叫教養行為, 教養行為具體而短暫 ,比如說打孩子就屬於壹種教養行為;而 教養方式比較穩定,持續時間長, 如果我只是偶爾打孩子,只能說我偶有粗暴的教養行為,不能說我教養方式粗暴。只有當我經常打罵孩子的時候,才能說我的教養方式粗暴。

要用科學的手段研究家庭教養方式,首先遇到的壹個問題是,用什麽指標來衡量家庭教養方式?評價任何壹個事物的好壞優劣都得有指標,比如咱們都知道米其林餐廳,米其林餐廳的評定要從很多方面,像視頻的品質,餐廳的裝潢,餐桌的擺設,餐具,上菜的順序,酒窖的大小,藏酒的品質等多個方面來評定。那麽,該用哪些指標去評定家庭教養方式呢?其實對於這壹點,我們這些研究人員壹開始都是蒙的。最早的理論方面的探討,還是要追述到弗洛伊德,也就是咱們大家都熟知的那個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通過觀察發現,父親和母親在教養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父親負責創建規則和紀律,而母親負責提供愛與溫暖。這樣看來,西方的父母和咱們中國的父母,在教育理念上是有相似之處的。就是主張嚴父慈母。後來的學者又根據弗洛伊德的提法,提出勒教養方式中兩個重要的維度: 溫暖和控制 。再後來,在更多學者的努力下,又提出了很多個指標,用以衡量家庭教養方式。

接下來,我們會介紹六個主要的指標:

第壹個指標是 反應性 。在定義上反應性指父母是否能夠與孩子進行迅速而適宜的互動。以常見的生活場景為例,假如說當嬰兒啼哭的時候。如果她的家長能夠立刻註意到,而且過去,檢查壹下嬰兒有什麽需要。是餓啦、渴啦、還是尿啦?然後及時處理,這個就屬於高反應性。如果家長不能這樣做就屬於是低反應性的。除了物質上的需求以外,是否能夠對孩子情感方面的需求給出及時而恰當的反應也包含在反應性的範疇裏,在這個指標上,研究結果比較壹致,都是 顯示反應性高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

在反應性這個指標上。曾經出現過很不負責任的流行的觀點和養育方法影響壹代人的心理健康的惡劣社會現象。不過好在這個現象是出現在西方國家,不是出現在我們國家,在行為主義流派的影響下,美國就曾經壹度很流行壹種方法叫哭聲免疫法,是訓練嬰兒獨自睡覺的壹種方法,可能有的人在網上看到過這個,有壹些中國的網文極力推薦這種方法,標題上還起名兒叫:德國媽媽和美國媽媽的帶娃絕招,這些絕招表面上看起來還真挺科學的。那小嬰兒不是睡覺的時候鬧著要抱就不睡覺,媽媽就不抱就讓他哭,但也不是說很決絕的就走掉。

哭聲免疫法, 建議家長遵循行為訓練的方法逐漸推遲抱起嬰兒的時間 ,直到有壹天孩子絕望了,不再要求抱了就自己睡了。這種方法在訓練孩子獨自睡覺方面效果其實挺不錯的。但是做家長的必須得狠下心來,降低自己的反應性。但是據說在美國那壹代嬰兒當中,很多人成年之後都換成了心理障礙,這個其實就跟小的時候媽媽用哭聲免疫法訓練他們睡覺有關。其機制就是家長的低反應性這種不良的教養方式導致嬰兒缺乏安全感,在當代的心理學研究中,我們是怎麽看這反應性的呢?壹般都是在行為觀察室裏觀察,記錄這個嬰兒與家長的互動,然後通過行為分析的方法來評分。

這是對於小嬰兒, 對於更大的壹些兒童和青少年我們就可以直接用問卷法了 。僅孩子本人或者是父母回答壹些問題,來測量家庭教養中家長的反應性水平。研究表明,父母低反應性和孩子的安全感缺失有關,而安全感缺失會導致多種心理問題。

接下來我們看第二個指標,是 要求性 ,是指父母是否對孩子的行為設立規則和紀律,並且要求孩子遵循這些規則和紀律。要求性跟反應性不壹樣, 反應性越高越好,但要求性不是說越高越好, 但是要求性太低了也不行,在後面當我們講到四類家庭教養方式的時候,我會更加深入地談這個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家庭與家庭之間在設立規則,也就是家規方面差別是很大的。有的家管得很細,比如什麽時候起床,什麽時候睡覺,吃飯穿衣呀、打招呼呀,凡事都有規矩。有的家庭管得很粗糙,只在少數幾件事情上立規矩。管的細和管得粗哪個好呢?什麽該管什麽不該管呢?說實話,還真沒有研究去探討這些。除了遵紀守法和壹些特別基本的人人都應該遵守的以外,家長在立家規的內容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度,這個是您自己道德觀、價值觀的體現,我們科學工作者基本上是管不著這些的。

家與家之間,除了在這個家規的內容方面有差別。在管孩子的松和嚴方面也有區別,幾乎每個家庭都會為孩子立規矩。但是,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夠很好地監督孩子去遵守這些規矩和紀律。很多家長的煩惱在於規矩立了,也願意監督孩子去遵守,但是孩子就不配合。比如說,我們平時在被咨詢的時候,聽到比較多的問題就是做作業,這是很多家長特別煩的壹件事兒。我個人的觀點是,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立規則,但是規則不要壹次提太多。太多了孩子會無所適從,就怎麽做都不對。但是壹旦立了規則,就必須得遵守。也就是說,既要做到有法可依,也要做到有法必依。現在小朋友腦子非常狡猾,壹旦被他發現妳是紙老虎,不遵守妳這規矩也沒啥惡果,那他以後就會把妳的話當耳旁風。

大家想想妳生活當中是不是有見過這樣的家長?特別是奶奶或者是姥姥,壹邊數落了孩子說跟妳說過多少遍啦,妳怎麽就記不住呢,這熊孩子真膽大。可是那孩子該幹嘛幹嘛,根本就不理會。這樣的家規,您就是重復壹萬遍也白搭,形同虛設,孩子根本就不理。

在這裏給大家推薦壹本書,是壹位留美博士寫的叫 《規矩和愛》 。談家規這個問題這本書談的不錯,那我們這裏就不多聊了。

接下來我們介紹第三個指標: 關懷和溫暖 ,指父母是否關心體貼孩子,向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這個維度比較容易理解,研究結果也相當的壹致,就是 關懷和溫暖水平越高越好,高有利於孩子的發展。 在具體的操作建議上,包括這樣壹些行為,比如說,對孩子噓寒問暖,孩子妳冷不冷啊,餓不餓呀,照顧孩子、陪伴孩子、跟他聊天兒、跟他玩兒,還時不時的給她壹個愛的抱抱。

對於有些家長給予孩子關懷和溫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付出什麽特別的努力。但是對於另外壹些家長就顯得比較困難了,比如說,有壹些母親自己患有抑郁癥,整天以淚洗面,對什麽事都提不起興趣,更不要說什麽照顧孩子,給孩子愛的抱抱,魔法、親親之類的,這種家長對孩子的反應性也差,就是我們剛才講的第壹個指標,這個反應性是家長被動的呼應孩子;而且關懷與溫暖是家長主動的去給與。對於患有這類抑郁癥的母親,她既不能被動響應孩子的需求,也不能主動的給予孩子關懷和溫暖,我們對這類母親有壹類俗稱,叫做冰箱媽媽,遇到這種情況,其實媽媽本身也是很可憐的。就需要其他的家庭成員,不僅對孩子,對這個母親也付出很多的愛與關懷。而且要替代這位母親給與孩子必要的關懷和溫暖。

第四個指標 粗暴 ,指父母是否采用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舉壹些我們在研究當中,量表裏面的問題來幫助大家理解什麽是粗暴地對待孩子。比如說用手打孩子,用腳踢孩子,用棍子打孩子,用皮帶抽孩子,用板凳等家具或藤條打孩子。

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那翻譯成當代心理學的語言就是粗暴家庭教養方式預測指向父母的親社會行為。看這麽壹會兒功夫,我就又建立了壹個研究假設。那由於西方文化並不像我們國家的文化那樣強調孝。所以說西方的研究者,他們不會去專門研究孩子長大以後,對父母好不好。而是去看孩子整體的反社會行為水平和親社會行為水平。

這方面的研究也是相當壹致的, 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孩子的反社會行為水平,也就是孩子越打越皮,越打越淘 。打,這種管教方式實在是害處太多。現在咱們國家也不去提倡打了,尤其是不允許老師體罰孩子。實際上,還是有好多家長是有打孩子的行為,那有的時候是真管不了,氣的只能打。有的時候是家長控制不好自己的脾氣,也是壹生氣就打孩子。

偷偷告訴大家,其實在我們心理學家的隊伍當中,也有人打孩子。那孩子是不是完全不能打呢?也不是。但是能不打就盡量不打; 要打呢,也得講究壹些方式方法 。

在孩子小的時候打或許是能解決問題的,但是等到孩子長大了以後怎麽辦?經常聽到家長抱怨說,哎喲,現在我長那麽大,我們倆都打不了他了,兩個人壹起按都按不住啦;還有的中學生家長介紹經驗說,妳就使勁掐他大腿內側特別疼,我個人想他們這些方法應該都不太奏效。所以說,家長壹定要在打不動孩子之前,就要摸索出壹套能夠跟孩子有效溝通的好方法,說到這種粗暴的教養方式。

還有壹種比打更隱蔽,但是危害性十足,造成的心理陰影呢。它不是這個肢體的暴力,而是語言的暴力,包括謾罵,侮辱等等,就是對孩子的人格進行侮辱,對他的能力進行貶低,這些都是非常要不得的。

第五個指標叫做 壹致性 ,指父親和母親以及其他的照料者的教養方式是否壹致,其實壹致性包含兩個含義, 第壹個含義是同意家長是否能做到前後壹致, 典型的在量表裏面測量壹致性的問題,包括這樣的,妳媽媽會不會有時候管妳有時候又不管妳。壹致性差的家長管孩子看心情,心情好的時候,孩子做什麽都行,想吃糖吃吧,想看電視看吧;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做什麽都錯,規矩全來了。大家想壹想,這樣壹來孩子還能管好嗎?孩子甚至都不知道家裏到底有哪些規矩,而這些規矩家長是不是認真的?

壹致性的第二個含義, 指不同家長之間是不是壹致 。這壹點在中國這種社會文化下很難實現。據我所知,像中國這樣爺爺奶奶輩深度參與育兒實踐的國家,在世界範圍內很少見。老人帶娃,其實說實話有很多優勢,我本人就是這種文化傳統的受益者。但是老人帶娃確實也帶來了壹些問題,其中比較重要的壹個問題,就是教養方式不壹致,在生活當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就拿我們小區壹家人說事兒吧,這家的姥姥幫著帶娃,特別幹凈,特別能幹,把外孫照顧的很好,但是在家裏他說了算,尤其在帶娃這件事兒上他必須說了算。

有壹年夏天,剛下過雨,孩子爸爸就帶著孩子在小區裏踩水玩兒。小孩兒不特別喜歡踩水嘛,把姥姥給氣的,不僅批評了孩子,還連帶著把孩子他爸也教育了壹頓,這個只是他們家很多生活事件裏的壹件小事兒。他們家在很多事情上大事小事上都存在分歧,畢竟兩代人觀念不壹樣,生活習慣也不壹樣,有分歧是很正常的。然而,很多家庭就因為這種教養觀念和教養行為上的差異就產生了矛盾,甚至吵架,更嚴重還有發展成為武鬥。關於壹致性方面的研究。研究結果壹致的揭示了不壹致教養對孩子的不良影響,尤其是特別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不只是兩代人,夫妻二人在教養方式和教養觀念上不壹致的情況也相當常見,經常是父親或母親其中壹方立了個規矩,但是另壹方帶著孩子偷偷破壞規矩,甚至公然反抗這條規矩。因此, 建議在壹個家裏的大人們,首先要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機制,至少說在大的原則方面和絕大多數的家規上面要達成壹致。 如果說由於觀念上的巨大差異,實在沒法達成壹致,那雙方就應該本著相互尊重的原則,註意壹下人際關系的邊界。其實在我們家,我們家孩子的奶奶我就很滿意,屬於非常通情達理的。壹般來說,我如果說什麽她就算不贊成,她也不會當著孩子的面反對我們。

第六個也就是最後壹個衡量教養方式的指標, 是講道理 ,指家長能夠采用說服教育的方式對待孩子並向孩子解釋管教背後的原因,關於講道理研究結果也是比較壹致的。就是講道理有利於孩子的發展,除了心理健康以外,講道理還有助於孩子認知方面的發展。特別是能夠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顯然,這是因為大人在跟孩子講道理的過程當中,說了大量的話,讓孩子接收到了更多的語言輸入。如果家長妳能用英語講道理的話,還能提高孩子的英語水平呢,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認可這樣的研究結果。那有壹些家長就是覺得講道理不好,作用不大。

在網上經常能看到壹些網本批判講道理這種教養方式。我就看到有文章的題目是這樣的,越是喜歡講道理的家長,孩子越不聽話。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有這樣的例子。就是家長講了壹大堆,孩子就是不聽。難道說是研究結果錯了嗎?其實並不是的。科學研究在考察某壹個因素作用的時候會把其他的因素控制住,但是現實生活中各種因素往往是交織在壹起的,很復雜,網文說的那種喜歡講道理的家長,通常是只講道理而不懂得采用其它手段管孩子的家長。那如果只講道理,而且都是壹些大而空的道理,像唐僧那樣嘮裏嘮叨的,孩子當然是不願意聽了。

在研究當中,考察講道理的時候,也會把其他的教養方式維度給控制住。也就是說假設其他的維度是在水平相當的時候,這個時候講道理和不講道理比哪個好?大家考慮壹下這種情況,同樣是在粗暴的教育方式下,父母經常打孩子,那麽是在打之前和之後給孩子講點道理好,還是不講道理好呢?顯然還是講道理好壹些,因為孩子知道妳不是無緣無故的打他,他就明白了為什麽要有這個規矩,不僅是做到了口服,而且做到了心服,以後才有可能自覺自願的遵守這些規矩。所以說道理還是要講的,但是壹定要配合其他管理孩子的手段。妳得會講,不能搬壹些假大空的道理來教訓孩子。

我們學習了六種科學研究中常用的衡量家庭教養方式的指標。在實際工作當中,我們會采用壹份專門的量表來對這六個維度進行測量。每個指標都對應著量表中的壹個維度。 在這六個指標中,反應性、關懷和溫暖、講道理的得分是越高越好,粗暴和不壹致得分越低越好,要求性的分數不能低,但是也不能過高。

接下來,我們開始今天第三部分內容的講解,介紹四種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

上壹節中介紹的六個指標是以緯度化的觀點來看待家庭教養方式。也就是說每壹位家長的將風格都可以從這六個方面進行評價,打出六個分數。而接下來要介紹的這個分類法,是將家庭教養方式進行分類,每壹位家長只能做到這四種類型之壹,緯度法和分類法在當今的心理學研究中都很常用。我們課題組實際上主要采用的是緯度法,說到分類法就要給大家介紹壹位女學者叫 戴安娜?鮑姆林德 。

鮑姆林德因家庭教養方面的工作而成名。但其實壹開始,她不是做這方面的研究的,她是做兒童工具性能力方面的研究,她做這個研究的時候接觸到了大量的家庭,於是她就觀察這些家庭,發現這個不同的家庭之間差別很大,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差別也很大,她就大致把這些家庭歸為了三類,分別叫做 民主型、專制型和縱容型 。在這個基礎上,她提出了自己的教養方式理論。

後來的學者在她提出的這三種類型上,有作了補充和理論上的完善,其中突出的是增加了 忽視型式 。

  • 上一篇:道教為什麽不能風靡?它是科學嗎?
  • 下一篇:重陽節活動總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