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及其它重大活動裏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南獅又稱醒獅或廣東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註重功架。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獅子神態,壹般只會二人舞壹頭。獅頭以戲曲臉譜作鑒,色彩艷麗,制造考究;眼簾、嘴和耳朵都可動。跟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許多的獅頭會有LED的裝飾,可以隨意開關。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
南獅的獅頭,有人說來自年獸的造形。南獅的獅頭還有壹只角,早年甚至以鐵制做,舞者身備利器,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
農歷新年時,舞獅隊會在嘈吵的炮仗聲中每門每戶拍門求紅包。舞動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傳統上,還會有壹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舞獅的花樣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寶、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臺等等;
舞者透過表現自己的樁功,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紮紮實實的下盤功夫和熟練的配合。按傳統習俗,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為常見,而采青又可以分為地青和高青等。也因為舞獅的多變性和自由性,慢慢成為中國舞獅表演的傳統項目之壹。
擴展資料:
舞獅的起源
舞獅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
最早的傳說認為,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在中國逐漸興起。因此,舞獅是中國與西亞、南亞國家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
更多的傳說認為,舞獅本來就起源中國。由於獅子體型威武,被譽為百獸之王,而中國壹般不受獅患所害,因此,民間對獅子有親切感,把它當成威武與吉祥的象征,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中國社會歷來以農為本,配合節氣變更與農事生活,各種節日或迎神喜典應運而生。
在這些節慶中,人們為了祈求生活平安詳寧,就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這種形式便漸漸具有娛樂民間的意義。隨著人們對獅子的喜愛,人們已不滿足於門墩、屋檐、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形象,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於是創造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展,就成為中華民族的壹門獨特藝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