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3個:苗族、土家族、漢族 黔江,壹片用碧水與青山描繪的天地,洋溢著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閃爍著悠遠獨特的民族文化。 在2402平方公裏的土地上,以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49萬人口的72.8%。巴楚後裔在自成壹脈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獨特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其衣食住行、文化娛樂、節慶禮儀、婚戀喪葬、生產交通等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地方,形成特有的習俗風尚、傳統和禁忌。長期沿襲而形成的***有的行為方式濃縮出族殊俗異的民族文化。服飾習俗 土家族男穿對襟,女著滿襟,配上繡花圍裙、鄉花鞋,已婚婦女梳發,插金銀首飾。苗族男裝簡樸,女裝繁華,婦女上穿上襟大領,下著長褲大襟衣,胸前和袖口及褲腳要滾邊、透花或抽紗,並加上欄桿花瓣於其間。男子多穿對襟大褂。男女頭纏青帕、花帕或白帕,花帕層層疊疊,大如鬥笠,有峨冠秋菊之美。苗族首飾中頭花、銀帽、銀角、壓領、銀披肩及各種衣片銀領等造型精美,品種繁多。 居住習俗 黔江少數民族受自然、氣候等條件影響喜居吊腳樓,為“幹欄式”全木結構,底樓作畜舍或擱置農具及石磨等生活設施,樓上住人。樓的四周鋪設走廊,方形窗戶用木條裝上萬字格花紋,屋檐呈魚尾上翹,屋基選擇看重“龍脈”走向和地理氣勢。歌舞習俗 黔江人民雖然生活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中,但世世代代樂觀豁達,安居樂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擅長歌舞,其勞動歌、薅秧鑼鼓歌、山歌、哭嫁歌、木葉情歌等皆即興創作,出口成章,且構思精巧,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馳名區內外的擺手舞、花燈舞等極富群眾性,旋律輕快,動作原始質樸,給人爽心悅目的感受。黔江,歌的海洋,舞的世界。手工制品 黔江人民心靈手巧,竹編、騰編精巧雅致,木制器皿小巧玲瓏,織錦、刺繡、蠟染等豐富多彩,木雕、石雕、木刻等美觀大方,西蘭卡普更是黔江壹絕,琳瑯滿目的商品是黔江人民智慧的結晶。 婚戀習俗 黔江的婚戀帶著對歌傳情的自由戀愛色彩。同時也包含了媒人求婚,討庚,送期,哭嫁,娶親,對歌及搶新等莊重的傳統習慣。婚戀流程壹環扣壹環,既嚴謹又自然。而喪葬則帶有濃濃的封建迷信色彩,從送終,報喪,入棺,辦“道場”,唱孝歌,招魂到跳喪,發喪,下葬無不體現超度亡魂的民間習俗。古時曾有懸棺葬的習慣,如今大都實行土葬。 生產生活 黔江人勤勞勇敢,基本是手工勞作,以肩挑或背的形式負重運輸,生產工具多為自制,迄今仍保留著石磨、臼、風包等原始的勞動工具。生產中團結協作,薅秧鑼鼓即是壹種集體勞動方式。生活中熱情好客,迎賓、待賓、送賓禮節淳樸濃烈。以鳴炮迎賓,用油茶湯和上等飯菜款待賓客並獻咂酒,挽留客人千言萬言,情真意切,送客壹程壹程,極盡地主之誼。空閑時婦女做布鞋、繡鞋墊,男人則以竹木制作各種器具。農閑季節常常全寨青壯男人上山圍獵,或放孔明燈等,其樂融融,親密無間。節慶習俗 黔江除傳統的清明、端午、月半、中秋、春節等五大節氣外,還有擺手節、趕秋、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過苗節、羊馬節。節慶或祭祀或慶祝,側重各不相同,哪種節慶過哪種生活,以釀豆腐、米粉、粽子、油茶湯度過節日,同時開展壹系列活動。遊藝民俗 黔江人擅長打鎦子,吹長號、打鑼鼓、奏咚咚奎,經常性開展舞龍獅,滑龍船,扭秧歌等活動,年霄舞、花燈、銅玲舞、儺戲、板凳舞等民間遊藝喜聞樂見,扭扁擔、竹玲球、搶花炮、打三棋、踢踺、和尚棋等競技活動異彩紛呈。 黔江,古遠的丹興,悠遠的歷史進程造就了獨樹壹幟的民族風情。這裏不僅有大眾廣場擺手舞的魅力無窮,旅遊天地的風情萬種,而且還有橋梁村原汁原味的民風民俗,以及散布民間的風土民情,構成壹個洋洋大觀的民族風情園。山水的美麗賦予了人性的靈動,歷史的沈澱鑄成風性的獨特。山之奇、水之美、林之茂、人之淳、俗之異、情之濃……結合成神秘怡人的黔江旅遊。熱忱歡迎海內外朋友光臨每年9月28日在黔江舉行的“中國土家擺手舞節”!
上一篇:道德規範失控原因下一篇:銀手鐲拉絲工藝與拉沙工藝有什麽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