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石:
英石,又稱英德石,產於廣東省英德市。英石具有悠久的開采和玩賞歷史,宋代的《雲林石譜》就有相關記載,並被列為宋代皇家貢品。它具有“皺、瘦、漏、透”等特點,極具觀賞和收藏價值,被列為中國四大園林名石之壹。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英德英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英石材質 英石(圖2)
[1] 英石屬沈積巖中的石灰巖,主產於廣東北江中遊的英德山間。該地巖溶地貌發育較好,山石較易溶蝕風代,形成嶙峋褶皺之狀;兼之日照充分、雨水充沛,暴熱暴冷,山石易於崩落山谷中,經酸性土壤腐蝕後,呈現嵌空玲瓏之態,英石本色為白色,因為風化及富含雜質(如金屬礦物銅、鐵等)而出現多色澤,有黑色、青灰、灰黑、淺綠等色,常見黑色、青灰色,以黝黑如漆為佳,石塊常間雜白色方解石條紋。石質堅而脆,佳者扣之有金屬***鳴聲。石質大多枯澀,以略帶清潤者為貴。英石輪廓變化大,常見窺孔石眼,玲瓏宛轉。石表褶皺深密,是山石中“皺”表現最為突出的壹種,有蔗渣、巢狀、大皺、小皺等形狀,精巧多姿。石體壹般正反面區別較明顯,正面凹凸多變,背面平坦無奇。[2]編輯本段英石類別 英石(圖3)
[3] 英石種類多,其種類分為陽石和陰石兩大類。陽石裸露地面,長期風化,質地堅硬,色澤青蒼,形體瘦削,表面多折皺,扣之聲脆,分為直紋石、橫紋石、大花石、小花石、疊石和雨點石,是瘦和皺的典型,適宜制作假山和盆景;陰石深埋地下,風化不足,質地松潤,色澤青黛,有的間有白紋,形體漏透,造型雄奇,扣之聲微,是漏和透的典型,適宜獨立成景。[4]編輯本段主產地 英石(圖4)
[5] 英石主產區為英德市望埠鎮的英山,山上、山溝、水中均有,這是英石的宗源。此外,英東的青塘、白沙、大鎮等鎮,英中的沙口、雲嶺、波羅、九龍、明逕、巖背、西牛等鎮均出產英石。還有人把清遠、陽山等地的玩賞石也劃入英石的範疇。[4]編輯本段歷史記載 英石(圖5)
[6] 英石的開發、研究、賞玩歷史悠久,古代有關英石研究的著作主要有:宋杜綰所著《雲林石譜》介紹了英石出產於英州的含光、真陽兩縣,顏色有微青、灰黑、綠和白色幾種,並介紹了黃庭堅任象州太守時玩英石不惜“萬金載歸”,蘇東坡“獲雙石壹綠壹白”,目為“仇池”。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將靈壁、英石、太湖等怪石列入“文房四玩”。宋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描述“錦溪”“靈泉”(註:沙口鎮清溪潮水巖,巖石上方刻有“靈泉”二字)“乃出石處”,有幾戶人家專以取石為生,並認定“色枯槁聲如擊朽木”的汲水石是英石中的“下材”。明朝計成所著《園冶》介紹英石的產地、顏色等大體與《雲林石譜》相同,但強調了英石的作用“大者可置園圃,小者可置幾案,亦可點盆,亦可掇小景”。清朝陳吳子所著《花鏡》記載山水盆景制作用石“昆山白石或廣東英石”,充分肯定英石為制作假山盆景之上乘材料。清朝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提出了“大英石”和“小英石”兩個概念,其中還記載到英石運至“五羊城”壘為假山,“宛若天成,真園林之瑋觀也”。[7]編輯本段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檢總局組織了對英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經審查合格,批準自2006年4月27日起對英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壹、保護範圍 英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廣東省英德市人民政府《關於申請英德英石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函》(英府函[2005]84)提出的範圍為準,為廣東省英德市現轄行政區域。 二、質量技術要求 (壹)產品類別。 分陰英石和陽英石。 (二)技術規範。 1. 采集方法:要求采集時必須保持石頭原貌,不經人為雕琢,不可有任何破損。小件采集,手工即可;構件和中器的采集,適當用鐵筆撬,用鋼鋸割;大器的采集,可動用現代化的工具進行操作。 2. 清洗:陰英石先用pH值2.0濃度的工業硝酸浸洗,顯露本色;陽英石用清水清洗,保持石包漿自然色彩、姿態。 (三)質量特色。 1. 外觀特色: (1)顏色:顏色有黑、灰黑、青灰、淺綠、紅、白、黃等,純黑色為佳品,紅色、彩色為稀有品,石筋分布均勻、色澤清潤者為上品。 (2)特點:瘦、皺、漏、透。瘦指體態嶙峋;皺指石表紋理深刻,棱角突顯;漏指滴漏流痕分布適中有序;透指孔眼彼此相通。陰石表面圓潤光澤,多孔眼,側重“漏、透”。陽石表面多棱角、多皺折,少孔眼,側重“瘦、皺”。 (3)英石品質:分為珍品、精品、合格品。具有“瘦、皺、漏、透”四大特點,且四面中看為珍品;具有“瘦、皺、漏、透”四大特點,且色澤純黑、純白、純黃或彩色的為精品;具有“瘦、皺、漏、透”四大特點之壹的為合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