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大多采用棺材土葬,所用棺材有的提前定做或購買,擇吉日豎放在家中,同時舉行儀式,稱為“豎壽”(棺材被稱為“壽器”),親人彌留之際。即為之揩身、換殮服,俗稱“穿老衣”。發財人家還焚化紙轎壹乘,及紙紮轎夫兩名,俗稱“燒轎子”,氣絕後,合家哀號,將遺體移置木板上,用白布覆蓋頭部,點“幽冥燈”,放置尺、秤、鏡、篩等物,木板前放壹張桌,置壹碗半生半熟的米飯,飯上插壹枚雞蛋,俗稱“倒頭羹飯”,另供豆腐幹、豆炙餅、青菜等3碗素菜。焚燒紙錠、經卷,派人赴親友處“報喪”。有的人家請陰陽先生推算入殮吉時。三或五日內家屬披麻戴孝,設靈堂祭奠,親友上門吊唁,送挽聯、孝幛,俗稱“開吊”。死者家屬須回給白布壹塊,擲在地上,俗稱“孝條”。
入殮前,孝子親赴附近河邊跪著取水壹盆或壹桶,並擲錢於河中,謂之“買水”。將水買回來後,為死者作洗臉狀,凡三次,謂“拖三把”。然後由長女(或兒媳)為死者梳頭理發,邊哭邊唱《梳頭經》。梳畢將梳子放入棺內陪葬。壹般第三天將屍體放入棺材,稱“小殮”;當日深夜,以漆封棺,釘上喪門釘,謂之“大殮”。這天喪家辦素餐待客,菜中必備豆腐百頁,成為“吃硬飯”。亡者神主牌位,“主”字的壹點須請顯貴者用朱筆親點,謂之“點主”。出殯日,親屬按親疏穿孝服(分為“五服”,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孝子披麻戴孝,腰系草繩,執“哭喪棒”隨靈柩後匍匐而行;吹鼓手奏樂,親朋相隨“送葬”。沿路拋擲紙錢,稱“買路錢”。凡出殯所經的人家常在門上張貼“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紅紙條,俗稱“禁忌碼”。落葬前在墓穴中生火驅濕,謂“暖坑”。葬畢另擇他路回家,稱“回喪”,進門時先“跨火”,吃雲片糕,喝糖茶,取合家團圓、甜甜蜜蜜的意思。喪事期間,家中設靈位焚香上供,從亡日起7天為壹祭,頭七至終七***49天。3年孝滿除靈(實則為兩周年),將神主牌位移置祖先神龕內,放爆竹,吃糖圓,脫孝服(舊俗規定喪後1年斷白,2年除服,孝服的服式由白而黃而青,孝鞋壹般穿3雙白、2雙藍)。喪事至此終結。壹般貧窮人家棺材薄而簡葬,無錢者買不起棺材,只得用蘆葦、草席 包卷,掘土為穴,草草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