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銅鼓的分類

銅鼓的分類

以貴州時值10 世紀的五代到14世紀的元代時期。流行於以貴州、廣西北部為中心的黔、桂、滇等省區。

這種銅鼓,鼓面無立體蛙、獸飾物,它的花紋和圖案也衰退簡化。是由冷水沖型銅鼓 蛻變而來,也是由冷水沖型銅鼓演變到麻江型銅鼓的過渡形式。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壹類 銅鼓。時當公元3世紀東漢末年到10世紀的晚唐時期。主要流行於兩廣地區。

這種銅鼓與北流型銅鼓形制相近,鼓面大於胸,胸部較為平直,鼓面花紋精細,多為雲雷紋、線紋和鳥紋等紋飾。它的特征是:鼓面無立體蛙飾,而鑄有三只腳蟾蜍六只。鼓背也有紋飾。 《舊唐書·地理誌》說:邕州……宣化,州所治……灌水在縣北,本胖柯河,俗呼郁狀江,即駱越水也。亦名溫水,古駱越地也。”按溫水即南盤江。南盤江與紅水河相接,因此,溫水就是胖柯河,唐代叫駱越水(溫水,古稱廣西武鳴河-南寧市邕江-貴港市郁江段,漢譯音“溫”字在壯侗語中意為“天空”“蒼天”“老天爺”“天子”,故,溫水亦可理解為“蒼天之河”“天子之河”)。劃船紋跟濮族住於濮水有關。花山巖畫中也多處畫有之,其他如水波紋,亦跟濮水有聯系。

此外.鼓面中的立體騎馬紋,古代壯族人也有騎馬之習慣。明稱廣西為陸梁之地,宜於騎馬,產馬也多。作為銅鼓花紋以反叫反映壯族人民戰鬥的驍勇。(1)

註1:黃現璠遺作:《銅鼓及其花紋的新探索》,載《廣西民族研究參考資料》第五輯,1985年5月。

  • 上一篇:客家茶籃燈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 下一篇:我國傳統禮儀的思想基礎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