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在開發與建設贛南的歷程中,創造出輝煌的業績和燦爛的文化,留存於贛南各地豐富的歷史文物遺跡,就是最好的證明。茶籃燈便是贛南客家文化中壹種優秀的舞蹈形式。
茶藍燈可以說是客家歌舞花燈的源流,也是客家采茶戲的原型。茶藍燈俗稱“茶燈”,在於都、瑞金客家俗稱“揩茶簍”,寧都客家則俗稱“搬燈子”、“搬茶燈”。
“茶籃燈”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唐、宋時期。在唐朝末年,動蕩的社會導致了大批中原人南下,部分人到達於都黃麟、寬田等地落戶後,他們與山為伍,伴水為鄰,終日爬山種茶,辛勤耕作。
為消除勞動中的疲勞和傳遞情感,他們唱起了山歌、茶歌。最早的茶歌有“十二月采茶歌”。從正月順次唱到十二月的叫“順采茶”,從年尾十二月唱到年頭正月的叫“倒采茶”,唱春夏秋冬的叫“四季茶”。
隨著采茶歌的傳唱與發展,客家人加上采茶、摘茶的動作,借以當時盛行茶區的馬燈、龍燈和舞獅形式,發展成了載歌載舞的“茶籃燈”。到明清時期,只要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便有茶藍燈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