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鋁的導熱性能優於鋁合金,但純鋁的硬度較低,容易發生變形從而影響散熱甚至是使用壽命。在滿足散熱性能下,選取鋁合金可以提高散熱件的強度(純鋁在大氣環境中長期使用容易氧化,有的鋁合金可以有效抵制氧化)。
鋁合金的傳熱性能比不銹鋼好,傳熱性能的好壞跟導熱系數大小成正比。
鋁的導熱系數是204/W·(m·k),而不銹鋼的導熱系數只有14 /W·(m·k),所以鋁合金傳熱性能比不銹鋼好。
導熱系數是指在穩定傳熱條件下,1m厚的材料,兩側表面的溫差為1度(K,℃),在1秒鐘內(1S),通過1平方米面積傳遞的熱量,單位為瓦/米·度 (W/(m·K),此處為K可用℃代替)。
擴展資料
熱傳導簡稱導熱。兩個相互接觸且溫度不同的物體,或同物體的各不同溫度部分間在不發生相對宏觀位移的情況下所進行的熱量傳遞過程稱為導熱。物質傳導熱量的性能稱為物體的導熱性。
密實固體內部和靜止流體中的熱量傳遞都是純導熱在起作用。導熱部分參與了在運動流體中的熱量傳遞。
影響因素
導熱是依靠材料中的電子、原子、分子和晶格熱運動來傳遞熱量? 。但材料性質不同,其主要導熱機理不同,效果也不壹樣。壹般來說,金屬的熱導率大於非金屬,純金屬熱導率大於合金。物質三態中,固態熱導率最大,液態次之,氣態最小。例如:標準大氣壓下0℃時的冰、水和水蒸氣的熱導率分別為2.22W/(m·K)、0.55W/(m?K)和0.183W/(m?K)。
金屬導熱主要依靠自由電子的熱運動,導電性能好的金屬材料其熱導率也大。金屬熱導率範圍在2.3~420W/(m?K),銀是420W/(m·K)。但純金屬內加入其他元素成為合金後,由於這些元素的嵌入,嚴重阻礙自由電子的運動,使熱導率大大下降。例如純銅的λ=398W/(m?K),加人30%的鋅後純銅變成黃銅,λ僅為109W(m?K)。
非金屬材料導熱主要依靠晶格結構振動產生彈性波的方式來傳遞能量。物理學中稱它為聲子傳遞能量。在傳遞過程中,若存在聲子散射的因素,如晶體缺隙、裂紋,熱導率會顯著下降。液體的熱導率在0.07-0.7W/(m?K)的範圍內,液體的導熱機理比較復雜。氣體的導熱是依靠分子熱運動,高溫區分子的速度高於低溫區,通過分子碰撞把能量傳給低溫區分子。
氣體熱導率在0.006-0.7W/(m?K)範圍。氣體分子對熱導率影響較大,分子量越小、重量越輕、運動速度越快,熱導率就越大。電廠發電機采用氫氣冷卻代替空氣冷卻,冷卻效果較好就是這個道理。
從微觀角度看,導熱是依靠組成物質的微粒的熱運動傳遞熱量的。溫度較高時有較高的能量。這些微粒和低溫部分較低能量的微粒相互作用(碰撤、擴散等)就形成了導熱。正是原子和分子的這些運動維持著熱傳導的進行。可以認為,熱傳導是由於物質粒子間的相互作用而導致的從高能級粒子向低能級粒子的能量傳輸。
用熱力學中所熟惡的概念來研究壹種氣體中的熱傳導,就很容易解釋這種傳熱方式的物理機理。試考察壹種內部存在溫度梯度,但沒有宏觀運動的氣體,這種氣體充滿了保持不同溫度的兩個表面之間的空間。把任壹點的溫度與該點附近氣體分子所具有的能量聯系起來,發現分子的能量與分子的隨機運動有關,也與分子內部的自旋及振動有關。
且溫度高的分子所具有的分子能量也大。由於分子之間經常不斷地發生碰撞,所以當鄰近的分子相撞時,能量大的分子就必然把能量傳遞給能量較小的分子。因此,存在溫度梯度的情況下,在沿溫度降低的方向上必然產生熱傳導。圖2清楚地表示了這個傳熱過程。
由於分子的隨機運動,有些分子將不斷地從上方和下方穿過假想的平面。但由於在面以上的分子溫度比在面以下的分子溫度高,所以沿x軸正方向上必然有凈能量傳遞。由於熱傳導與分子的隨機運動有關,所以可把這種傳熱方式稱為能量擴放。
在液體中的熱傳導情況也壹樣,不過其分子間距離更小、分子的相互作用更強,也更頻繁罷了。同樣地,固體中的熱傳導也可以歸之於體現為晶格振動形式的分子運動。壹種現代觀點認為:固體中的能量傳遞歸之於由原子運動引起的晶格運動。非導體完全靠這種晶格波動來傳遞能量;而在導體中,還存在自由電子遷移引起的能量傳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導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