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村
碣石村位於門頭溝區雁翅鎮西部深山中,村域面積6.96平方公裏,建村不晚於金代。
原名“三叉村”,因村中巨石累累,望如碑碣,故得名“碣石村”。
村落沿峽谷呈東西帶狀分布,依山臨澗,街中兩株古槐枝壯葉茂,極具神韻。
院落以三合院、四合院為主,房屋建築基本都是硬山清水脊形式,磚雕精美,門窗裝飾多樣,院內青磚墁地,保存了明清建築遺風。
村落中多古井,隨處可見墨書題記,滲透著濃重的文化底蘊。
村內現有關帝廟,龍王廟及勝泉寺碑等文物,其中菩薩洞天然形成,很有特點。
碣石古村分布著全鎮數量最大的古民居,包括二合院14座、三合院27座、四合院18座。
各類院落都具有明顯的古代院落特征,並且風格各異。
這些建築在保留歷史原貌的基礎上,也留下了近現代史的痕跡。
村中許多墻上至今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抗日戰爭、解放後等不同歷史時期的宣傳標語和壁畫。
碣石村的古井達到72眼之多,都具有強烈的古樸風格,其中許多都伴有壹段神話故事。
井水甘甜可口,清澈怡人。
經有關部門鑒定,該村井水富含多種礦物質,完全達到飲用標準。
2007年12月,碣石村被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確定為“京西井養第壹村”。
2005 年9月,碣石村被列入門頭溝區第五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後桑峪村
後桑峪村,是壹個全村都信奉天主教的村子。
天主教北京教區後桑峪堂(耶穌聖心堂)是位於北京西南門頭溝區的壹座較大且歷史修久的教堂。
後桑峪村也是北京教區比較有名的教友村。
據說早在元朝時期的,天主教隨蒙古大軍傳至北京後,就有外國傳教士來這裏邊行醫邊傳教,當時有壹家民房作為祈禱場所。
到元末元統二年(1334年)在後桑峪村修建了教堂,名為“耶穌聖心堂”,教友已發展到100余人,屬天主教北京教區。
李神父修復教堂二間,有壹對石獅狗,雌雄各壹只,其中在雌獅狗身上刻有“鎮宅吉利,懷林德義”的字樣(石獅狗現存於文物局),是為見證。
明嘉靖十三年(1534)教堂進行重修,並擴建為五間,大門上方有匾,題額為"萬有真源",下款為“嘉靖十三年修建”。
在深山裏有此基督教堂,而且民風淳樸,村裏治安很好,這得益於村民的精神修養。
靈水村
靈水村是北京京西古驛道上壹座具有千年歷史的古老山村,最晚在遼代,就已經有相當規模了。
其時經濟相當發達,商號十幾家,最著名的有八家,號稱"八大堂"。
靈水居民以劉、譚兩姓為主。
從村南的南嶺上看,村形狀似龜,而龜是"四靈"之壹,是吉祥、長壽的象征,過去村裏有36盤石碾,72眼井,風水好,人傑地靈。
這大概是村名的由來。
自明清科舉制度盛行以來,幾百年間陸續出過22名舉人、2名進士、幾十個中小學的校長,被譽為“京西靈水舉人村”。
這個村的鄉土民俗文化十分濃郁,有為紀念劉懋恒善舉的“秋粥節”及正月十五的轉燈節,有被稱做東嶺石人、靈泉銀杏、北山翠柏、南堂北眺、西山蓮花、舉人宅院、飄雨山莊的靈水八景,有被古木專家稱為“世間罕見奇樹”的2棵名叫“柏抱榆”、“柏抱桑”千年古柏寄生樹,還有古代村民為保護水源和生態環境而立的三禁碑以及提倡謙和、寬容等中華傳統美德的“君子不爭”碾等自然、人文旅遊資源。
楊家峪
楊家峪村位於齋堂鎮東南部深山之中,四面環山,村域面積7.09平方公裏,聚落整體形狀如壹只蠍子樣。
據明代壹殘碑記載,該村始建於遼代,最初為楊姓族群部落,最興旺時在清末民初,當時人口也不過百戶。
楊家峪人戶不多,卻集聚了古道文化、宗族文化、道教文化及建築文化等眾多遺產,堪稱是原生態古山村中的精品。
楊家峪人淳樸、勤勉、善良,因自古有尊儒奉道的民風,所以有“耕讀之村”、“長壽村”、“姝女村”和“明清古建築村”等諸多美譽。
葦子水
沿109國道,順著永定河谷,進入雁翅古鎮,在芹峪口檢查站右轉6公裏,即來到京西太行山深處寂靜的明清古村——葦子水。
這個可和“爨底下”相媲美、同根的古村,原名“葦滋水”,據說是因為原來村中有壹東西走向的大水溝,常年流水,蘆葦茂盛,而稱之“葦滋水”;如今水溝幹涸了,蘆葦也沒了,村名在人們的流俗之中就演變成“葦子水”。
葦子水村的民居分布在九條山溝中的山間盆地上,溝盆之中依山建有46座明清四合院。
其中,5座基本完好。
這些院落比較完好地保留了古樸厚重的建築風格,比較直觀地反映了當時的鄉村面貌。
葦子水村的可查歷史有600余年(最早是明朝萬歷20年/1592年),來到這裏,見到男性村民,無需問他姓什麽,直接問他叫什麽,村民百戶同宗全都姓高,都是同宗的親戚。
祖先據說來自當年山西洪洞的大槐樹底下。
這與著名的京西齋堂古村爨底下的出處壹樣,他們可以說是同根!也由於常年與世隔絕,這裏民風純樸,據說路不拾遺
爨底下村
川底下村,實名爨底下。
因在明代“爨裏安口”(當地人稱爨頭)下方得名。
位於京西齋堂西北狹谷中部,解放前屬宛平縣八區,現屬齋堂鎮所轄。
距京90公裏,海拔650米,村域面積5.3平方公裏,清水河流域,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1℃,自然植被良好,適合養羊,養蜜蜂。
全村現有人口29戶,70人,土地280畝全村院落74個,房屋689間。
大部分為清後期所建(少量建與民國時期)的四合院、三合院。
依山而建,依勢而就,高低錯落,以村後龍頭為圓心,南北為軸線呈扇面形展於兩側。
村上、村下被壹條長200米,最高處20米的弧形大墻分開,村前又被壹條長170米的弓形墻圍繞,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條通道慣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