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闖關東留下的地域文化是怎樣的?

闖關東留下的地域文化是怎樣的?

清朝時期,清政府不修建長城,卻對山海關非常珍視。這座雄關,對於清政府來說,仍有重大的意義:壹是稽察往來商旅,抽取稅收;二來有利於防範內地人通過山海關進入關東地區。山海關猶如壹座天然的界碑,界定著關東和中原大地,這邊為關東大地,那邊為關A,為中原大地。

清政府歷來就把關東作為他們的興起之地,“龍興之地”,他們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進入關東墾殖。清朝入關第壹個滿族皇帝順治曾告誡滿洲貴族,如果有壹天沒有了出路可退往關東。

順治還下令沿著明代遼東邊墻修築“柳條邊”,以分隔關東地區和中原地區。柳條邊東起遼寧鳳城,西至山海關下,挖土為溝,堆土為堤,在堤上插上柳條,築成籬笆,並駐兵把守,關內人只能憑官府發的印票出去。

清康熙統治時期,為了保住關東地區的滿洲風俗,防止滿人漢化,依然禁止漢人進入關東。

1668年推行民族封禁政策,以致造成關東地區大量的無人區。清朝乾隆皇帝曾發布諭令,明確規定關東土地禁止耕種采伐,保留大片荒野以保持八旗騎射圍獵的風俗。

自該道諭令開始,封禁關東正式納入國家法制,清政府加強對出關人員的盤查,在關東地區搜捕偷偷出關的漢人,壹旦發現便立即遣送回原籍。遼寧、吉林、黑龍江作為清朝的政治、經濟特區而受到嚴格的保護。

19世紀,黃河下遊連年遭災,清朝政府卻依舊禁止關內人士進入關東。但生活沒有著落的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人冒著被懲罰的危險,“闖”入關東。

闖關東的人流中,以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陜西人居多,其中又以山東人最多。山東有些地區,幾乎村村、家家都有闖關東的。甚至村裏青年人不去關東闖壹闖就被鄉裏人視為沒有出息。

“闖關東”的路線分為陸路和海路兩條路。陸路就是經山海關,越長城走遼西,進入關東地區,走這條路線的主要是河北、河南、山西等內地居民;海路就是由山東半島煙臺龍口壹帶乘船到達遼東半島大連附近,走這條線的主要是山東人。

關東是山東人的第二故鄉,那裏有他們的父老鄉親,壹旦生活發生了困難或遭遇天災人禍,他們便首先想到闖關東,投親尋友,以求渡過難關。

人是文化、信息的載體,人的流動實際上就是文化的流動。“闖關東”浪潮壹潮高過壹潮,意味著中原文化向關東地區大規模挺進,文化交流也進入了壹個新階段。

山東村、河北村等在關東地區的出現,從文化層面上來看,實際上是齊魯文化、燕趙文化、吳越文化等的平面轉移。加上人數占絕對優勢,他們有充分理由保持自己的文化。

關東地區穩定的人種群應當說是以關內移來的各地的漢族為主體,包括滿、蒙、朝鮮、錫伯、鄂倫春、達斡爾、赫哲等少數民族在內的復合群體。多民族的融合交流給關東地區的文藝以充足的活力和魅力。

這種文化多元碰撞的結果是造就了兼容性、包容性和開放性的關東文化。

可以說從闖關東開始,華北地區和關東地區,無論在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家族制度、倫理觀念、經濟行為等各方面開始融合。

從語言說,這些中原移民在關東地區和當地的原住民融合,逐漸產生東北民系,而他們說的中原漢語也吸收當地的滿語、蒙古語等原住民語言成分,產生了關東官話。東北方言的形成,也是南腔與北調相互融合而產生的壹種語言系統。

飲食方面,關東地區的飲食文化最終變成了關東遊牧民族和中原傳來的飲食文化相互結合的產物。

由於山東人“闖關東”較多,所以魯菜在東北有較大的市場。山東人喜歡吃大蔥,他們經常吃“煎餅卷大蔥”,“闖關東”後,關東人受此影響也喜歡這麽吃,另外,還繼承了山東人大蔥蘸醬這種飲食習慣。

娛樂方面,二人轉的某些腔調,就是從山東的蹦蹦戲裏面借鑒過來的。其唱腔是以東北民歌大秧歌為主,吸取了東北大鼓、蓮花落、評戲、山東梆子等曲調。

大秧歌起源於南方,是過去勞動人民插秧或者勞動休息時的壹種娛樂形式,和勞動的節奏相伴,舞蹈動作是模仿勞動的姿態,後來人們把它固定化、形式化了。秧歌出現以後,逐漸向北流傳,在南方卻被舞蹈取代,在北方紮根了。

史料記載,早在康熙年間,關東地區就已經有了“上元日”辦秧歌的習俗。至清末,扭大秧歌已經是遍布關東各地的春節娛樂活動。

在地域性格方面,“闖關東”移民文化也孕育了關東人壹個豪爽、質樸的地域性格。關東地區地廣人稀,生活條件惡劣艱苦,鑄就了東北人健壯的體魄和剛健豁達、質樸尚武的性格。同時,“闖關東”開拓者的勇氣和膽略,也極大地影響到了關東人,使其形成了開拓進取、重情重義、質樸豪爽、樂於助人等性格。

闖關東的山東人、河北人以及山西人在關東地區開設了很多商鋪。比如山東人在沈陽城創辦了老天合絲房、吉順絲房;河北人開設了廣生堂藥房、老久華洗染店;山西人開始了天益堂藥房等。

老天合絲房是沈陽城最早的百貨公司。因為清朝滿族、錫伯族等族的婦女都喜愛手工刺繡,如在衣袖、枕頭頂、鞋面、荷包等物件上刺繡,所以繡花用的絲線就成為當時的搶手貨。可那時沈陽沒有生產絲線的作坊,全靠小商販從山東等地背包運來。

1676年,山東黃縣人單文利和單文興兄弟兩人從山東來到盛京城走街串巷,叫賣絲線,因為生意紅火,就創辦了老天合絲房,兼營布匹百貨。

從此,城內絲房也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包括1925年建起西式五層大樓的吉順絲房,壹時形成“天”、“興”、“吉”、“洪”、“裕”、“謙”六大號絲房,創建者都是山東黃縣人,俗稱“黃縣幫”。

山西鐵匠武貴亮從小家貧,20歲時“闖關東”謀生,因身上錢財用盡,被困在沈陽壹家客店中。經人指點進深山老林中挖人參,壹次挖到壹個8兩重的“人參娃娃”,漸漸發財。

住店的店主於是將女兒許配給他。武貴亮有錢後在沈陽城修宅第、買田產,並在各地辦起燒鍋、當鋪、綢緞莊、雜貨店、藥鋪等21處生意,其中始建於1824年的天益堂,在當時是沈陽城最大的藥房。

“闖關東”這段歷史被保留在很多東北民間故事中,許多故事中在傳達著大量的關於山東移民的信息,如他們因貧困而被迫離開家園,來到東北挖參,他們勤勞的本性和濃濃的思鄉之情,以及老鄉們相互幫扶的傳統美德。

在眾多反映山東移民的民間故事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禿尾巴老李的故事”。禿尾巴老李的故事在東北地區廣泛流傳,卻擁有不同的版本。

最具代表性的壹種傳說是:山東有戶姓李的人家,沒有子女。有壹天,女主人去河邊洗衣裳,因感而孕。過了三年,生下壹條小黑龍。妻子當場被嚇死過去。

李老漢摸了壹把鐮向小龍砍去,小龍尾巴被削去後竄出屋外,頭朝著小屋點了3下,向爹娘拜別後駕雲而逃,向著東北方飄去。它化做人形,到壹個大財主家打長工。

財主有個貌美如花的啞巴女兒,見到禿尾巴老李就開口說了話。財主把女兒嫁給了禿尾巴老李。壹年,山東大旱,禿尾巴老李不忍心看百姓受苦,就私自下了壹場大雨,得罪了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派了壹條白龍來捉拿禿尾巴老李,兩條龍從山東打到東北,打了三天三夜,不分勝負。第四天,禿尾巴老李托夢給他媳婦,讓她在農歷六月初三,把山東老鄉邀集在壹起,準備壹些生石灰幫他打架。

山東老鄉為了報恩,不辭辛苦跑到東北,到了六月初三這天,兩條龍又打起來了,江水渾濁,天昏地暗,山東老鄉就把生石灰扔進江裏,結果兩條龍同歸於盡。

人們為了紀念禿尾巴老李,便把這條江叫做“黑龍江”。

闖關東是壹種歷史文化現象,它體現出壹種“闖關東精神”。“闖關東精神”內涵豐富,是壹種勇於開拓的精神,是壹種百折不撓、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精神,還是壹種豁達包容、重義守信的精神。

“闖關東精神”和關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典型關東地域特征的創業精神和創業文化。

它來源於雄厚厚重的中原文化與粗獷豪放的北方文化的長期融合浸染,深深地植根於關東的黑土地,它的影響早已突破了關東地區,是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

  • 上一篇:銀行總監是什麽專業
  • 下一篇:降糖舒膠囊價格,降糖舒膠囊說明書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