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範誌大厝
老範誌大厝位於泉州市南俊巷東側,前為九壹街,後為桂壇巷。桂壇巷因有壹座桂壇宮而得名;另壹說法是該巷位於清源書院南畔,在早期的科舉時代,中舉登科折桂,書院乃舉子雲集之處,借喻舉子登壇折桂之意,故巷取“桂壇”為名。
老範誌大厝厝主吳亦飛,乾隆年間晉江人,本系教書先生,後改業經營中成藥神曲,取義範仲淹名言“不為賢相,當為良醫”和“先憂後樂”為誌而起店名曰“範誌”。從開張始即生意興隆,尤以左宗棠征服回疆壹役中,範誌神曲最顯功效,於是購服者大增,竟成巨富,遂營建大厝。
整座大厝由三座五進三開間的大庭院組成,格局幾乎完全相同。各院落之間以防火墻相隔,側面墻設門,與各院落相連通。大庭院兩側均建有護厝兩排,組成壹棟規模宏大,且富有層次和建築結構特色的大型宅院。據居住在這裏的吳老先生介紹,大厝東西向63米,南北向105米,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房屋100多間。由於建築師傅的訛傳,人稱範誌大厝99間。
2、泉港山腰莊氏宗祠:
家廟仍為三開間,深三進,由門廳、中廳、大廳組成,中隔二天井,加上庭院呈六個層次,深達52.8米;各層次在同壹基線上前後落差達1.6米,使整座祠宇顯得氣勢恢宏。屋頂鋪蓋橙色琉璃瓦,屋脊燕尾高翹。大廳屋脊中央塑有壹座五層小塔,兩邊雕有二條飛龍;塔兩旁屋脊前沿左雕龍右雕鳳,意謂“龍鳳呈祥”。中廳屋脊、下廳廊頂分別飾以雙龍戲珠、葫蘆飄帶、鯉魚躍龍門、飛鳳麒麟、八仙過海等雕塑。祠宇內部以10對杉木柱、7對石柱、11對磚柱支撐。其中10對木柱皆紅漆,上鐫金字楹聯。上方雕梁畫棟,彩飾祥鳥瑞獸。鋪築於頂廳廳沿的巨型“石今石”,長5.75米、寬0.74米,厚0.4米,乃泉港區獨壹無二的大型石今石構件。不知先祖們取之何方,又如何運抵此處,雖有傳說種種,但無從查考。家廟大門上方嵌著紅底金字“莊氏家廟”匾額,大門外兩側雕刻有“雙龍戲珠”、“雙鳳朝牡丹”、“二虎逞威”等圖形的石鼓。其後左右壁垛上嵌入“雙龍遊戲”、“麒麟奔躍”的石浮雕。大門外左右廂房正面,距地1.44米的壁垛上砌有石窗欞壹對,八角框內鏤雕四條騰舞的遊龍;外四角有北宋宰相司馬光“破缸救人”等八幅歷史典故的浮雕。整個窗欞呈方形各邊長1.5米。
3、泉州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位於南安官橋漳裏村,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主要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年)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16座,單體建築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座座屋脊高翹,雕梁畫棟,門前墻磚浮雕,立體感強,窗欞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門墻廳壁書畫點綴,別有壹番情趣,篆隸行楷,各具韻味,留下較多當時名流的書畫。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多數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內容豐富多彩,有禽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圖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飾,不僅集中表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蘭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的影響,被譽為“閩南建築的大觀園”。
4、泉港山腰小三房古厝:
小三房古民居群由大小不壹的九座古大厝組成,總占地約6700平方米。其中最能體現建築藝術水平、最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是下厝(東、西兩座)和中厝三座大厝,此三者始建於清·乾隆五十壹年(1786年),皆是懸山式屋脊,前面有磚埕,並護以雜石圍墻,雍容大方。下厝系山腰莊氏第十五世祖莊大東歷經三年建成,由東、西兩座仿皇宮式的三進五間張的大厝構成,俗稱“四馬拖車”,左右輔以護厝,西面的護厝之側又附有武館和文館。東、西兩座大厝***占地1414.84平方米,總計有房子65間。兩大厝由下廳、中廳、後廳三部分組成,進大門,下天井,上廳堂,入後廳,皆以輝綠巖長石板為臺階,天井中掘有集水井,地下鋪設排水溝,兩側置著擺放花卉的石案。古厝的通風采光主要依賴天井、門窗以及房檐的天窗和空氣閣,使如此之大的古厝常年清新明亮,即使是累日陰雨亦不迂濁晦暗。
中厝系莊大東堂兄弟莊大勛同期建造的壹座兩進五間張大厝,右邊單護厝,總占地627.45平方米。屋後建兩間並列的文武館,占地300平方米,武館之前又有寬敞的練武埕。
下厝和中厝外墻墻基、墻裙以花崗巖砌築,其上用紅磚砌築,大厝內部以幾十根巨木作柱,支撐起寬廣的房頂。木柱之下的柱礎皆以輝綠巖雕琢而成,有方形、圓形和多邊形。
木柱之上是疊梁式托梁,梁上是椽子檁條屋架、雙層瓦屋面,上有瓦筒壓頂,檐前有陶制封檐和滴水。由於中厝和下厝始建時正好臨海,這種精巧堅實的房檐結構可有效地抵禦沿海風暴。
梁、柱、墻板上有漆畫和木雕,大門門廊兩側鑲嵌有精致的磚雕,門前墻裙的基石有石雕,屋檐與磚墻的交銜處有泥塑雕。雕塑的內容有花鳥蟲草、山水人物,皆凹凸有致,疏朗得體,布局巧妙。
據說下厝的東西兩大厝房檐原本相連,廊上建有小閣樓,名為“娘子織布樓”,“文革”後期毀殆。在下厝西大厝的埕地上有莊大東所挖的壹口水井及壹個直徑為1米的石制洗衣臼,沿用至今。
5、泉港土坑古厝群:
土坑古厝群整體規劃頗具慧識卓見,排列井然有序,布局精巧,絕大部分坐西北朝東南,冬暖夏涼。民居分8排,每排屋建造相距30—50米,便於交通活動。劉氏古民居建築多為穿鬥式結構、硬山式或卷棚屋頂,座座屋脊高翹,壯觀輝煌。門窗有圓、方、拱、菱等形式。它們皆是磚石、木材結構,石材、衫木都是從外地采購。大部分古民居能保存至今,建築十分堅固。土坑村劉氏古民居是群體建築,它代表了當時壹個地方建築的最高水平。